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2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無一事,只輸顏氏得心齋。古之學者,惟務養情性,其

他則不學。今為文者專務章句,悅人耳目。既務悅人, 非俳優而何』?」曰:「古者學為文否?」曰:「人見《六經》,便以為 聖人亦作文,不知聖人亦攄發胸中所蘊,自成文耳。 所謂有德者,必有言也。」曰:「游夏稱文學,何也?」曰:「游夏 亦何嘗秉筆學為詞章也?且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 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豈詞章之文也? 涵養須 用敬,進學則在致知, 莫說道,將第一等讓與別人, 且做第二等。才如此說,便是自棄。雖與不能居仁由 義者差等不同,其自小一也。言學便以道為志,言人 便以聖為志。」 問:「必有事焉,當用敬否?」曰:「敬是涵養 一事。必有事焉,須用集義。只知用敬,不知集義,卻是 都無事也。」又問:「義莫是中理否?」曰:「中理在事,義在心。」 問:「敬、義何別?」曰:「敬只是持己之道,義便知有是有非, 順理而行,是為義也。若只守一箇敬,不知集義,卻是 都無事也。且如欲為孝,不成只守著一箇『孝』字!須是 知所以為孝之道,所以侍奉當如何,溫凊當如何,然 後能盡孝道也。 學者須是務實,不要近名,方是有 意,近名則為偽也。大本已失,更學何事!為名與為利, 清濁」雖不同,然其利心則一也, 回也,其心「三月不 違仁」,只是無纖毫私意,有少私意便是不仁。 仁者 先難而後獲,有為而作皆先獲也。古人惟知為仁而 已,今人皆先獲也。 有求為聖人之志,然後可與共 學,學而善思,然後可與適道,思而有所得,則可與立, 立而化之則可與權。 古之學者為己,其終至於成 「物;今之學者為物,其終至於喪己。 君子之學必日 新,日新者日進也,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 退者。惟聖人之道無所進退,以其所造者極也。」 明 道先生曰:「性靜者可以為學, 弘而不毅則無規矩, 毅而不弘則隘陋。 知性善以忠信為本,此先立其 大者。」 伊川先生曰:「人安重則學堅固。 博學之,審 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五者廢其一,非學也。」 張思叔請問,其論或太高,伊川不答,良久曰:「累高必 自下。」 明道先生曰:「人之為學,忌先立標準,若循循 不已,自有所至矣。」 尹彥明見伊川,後半年方得《大 學》《西銘》。看 有人說無心,伊川曰:無心便不是,只當 云無私心。 謝顯道見伊川,伊川曰:「近日事如何?」對 曰:「『天下何思何慮』!伊川曰:『是則是有此理,賢卻發得 太早。在伊川直是會鍛鍊得人。說了又道,恰好著工 夫也』。」 謝顯道云:「『昔伯淳教誨,只管著他言語』。伯淳 曰:『與賢說話,卻似扶醉漢,救得一邊,倒了一邊,只怕 人執著一邊』。」 橫渠先生曰:「德不勝氣,性命於氣;德 勝其氣,性命於德。窮理盡性,性天德,命」天理,氣之不 可變者,獨死生修夭而已。 陽明勝則德性用,陰濁 勝則物欲行。領惡而全好者,其必由學乎? 大其心 則能體天下之物,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世人之心, 止於見聞之狹。聖人盡性,不以見聞梏其心,其視天 下,無一物非我。《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天大 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上達反天理,下 達徇人欲者歟?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晝夜而知, 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禮,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禮 成性而道義出,如天地位而《易》行。 困之進人也,為 德辨,為感速。

《孟子》謂「人有德、慧、術、智者,常存乎疢疾。」

以此。 橫渠先生作《訂頑》曰:「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 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 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 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 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 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于時保之,子之翼 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 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 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 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 底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 而歸全者,參乎勇於從而順令者,伯奇「也。富貴福澤, 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存吾順事, 沒吾寧也。」又作《砭。愚》曰:「戲言出於思也,戲動作於謀 也。發於聲,見乎四支,謂非己心不明也。欲人無己疑 不能也。過言非心也,過動非誠也。失於聲繆,迷其四 體,謂己當然,自誣也。欲他人己從誣人也。」或者謂出 於心者歸咎為己戲,失於思者,自誣為己誠。不知戒, 其出汝者,歸咎其不出汝者,長傲且遂,非不智孰甚 焉? 將修己必先厚重以自持,厚重知學,德乃進而 日固矣。忠信進德,惟尚友而急賢。欲勝己者親,無如 改過之不吝。 橫渠先生謂范㢲之曰:「吾輩不及古 人,病源何在?」㢲之請問,先生曰:「此非難悟。設此語者, 蓋欲學者存意之不忘,庶幾游心浸熟,有一日脫然 如大寐之得醒耳。」

未知「立心」惡思多之致疑。既知

所立,惡講治之不精。講治之思莫非術內,雖勤而何 厭?所以急於可欲者,求立吾心於不疑之地,然後若 決江河以利吾往。遜此志,務時敏,厥修乃來。故雖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