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1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道仲尼不可為思矣;術業顏淵,不可為力矣。」曰:「未之 思也。孰禦焉?」

賈誼新書

《勸學》

謂門人學者:「舜何人也?我何人也?夫啟耳目,載心意, 從立移徙,與我同性。而舜獨有聖賢之名,明君子之 實,而我曾無鄰里之聞,窮巷之知者,獨何與?然則舜 僶俛而加志,我儃僈而弗省耳。夫以西施之美而蒙 不潔,則過之者莫不睨而掩鼻。嘗傅白。」黑榆,鋏陂 雜芷,若蝱虱,視益口笑,隹態佻志,從容為說焉,則雖 王公大人,孰能無《悇燂》養心而巔一視之。今以二三 子材,而蒙愚惑之智,予恐過之,有掩鼻之容也。昔者 南榮跦醜,聖道之忘乎己,故步陟山川,蚠冒楚棘,彌 道千餘,百舍重繭,而不敢久息。既遇老聃,噩若慈父, 雁行避景,夔立弛進,而後敢問見教。一高言若饑,十 日而得太牢焉,是達若天地,行生後世。今夫子之達, 佚乎老聃,而諸子之材,不逮榮跦,而無千里之遠,重 繭之患。親與巨賢連席而坐,對膝相視,從容談語,無 問不應,是天降大命,以達吾德也。吾聞之曰:「時難得 而易失也。」學者勉之乎,天祿不重。

劉邵人物志

《九徵》

「蓋人物之本,出乎性情。性情之理,甚微而元,非聖人 之察,孰能究之哉。凡有血氣者,莫不含元一以為質, 稟陰陽以立性,體五行而著形。苟有形質,猶可即而 求之。凡人之質量,中和最貴矣。中和之質,必平淡無 味,故能調成五材,變化應節。」是故觀人察質,必先察 其平淡,而後求其聰明。聰明者,陰陽之精。陰陽清和, 「則中叡外明。聖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聖 人,莫能兩遂。」故明白之士,達動之機而暗於元慮;元 慮之人,識靜之原而困於速捷。猶火日外照,不能內 見,金水內映,不能外光,二者之義,蓋陰陽之別也。若 量其材質,稽諸五物,五物之徵,亦各著於厥體矣。其 在體也,木骨金筋火氣土肌水血,五物之象也。五物 之實,各有所濟。是故骨植而柔者,謂之弘毅,弘毅也 者,仁之質也。氣清而朗者,謂之文理,文理也者,禮之 本也。體端而實者,謂之貞固,貞固也者,信之基也。筋 勁而精者,謂之勇敢;勇敢也者,義之決也。色平而暢 者,謂之通微;通微也者,智之原也。五質恆性,故謂之 「五常。」五常之別,列為五德。是故溫直而擾毅,木之德 也;剛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寬 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簡暢而明砭,火之德也。雖體變 無窮,猶依乎五質。故其剛柔明暢,質固之徵,著乎形 容,見乎聲色,發乎情味,各如其象。故心貞亮直,其儀 勁固;心質休決,其儀進猛;心質平理,其儀安閑。夫儀 動成容,各有態度。直容之動,矯矯行行;休容之動,業 業蹌蹌;德容之動,顒顒卬卬。夫容之動作,發乎心氣。 心氣之徵,則聲變是也。夫氣合成聲,聲應律呂,有和 平之聲,有清暢之聲,有回衍之聲。夫聲暢於氣,則實 存貌色。故誠仁必有溫柔之色,誠勇必有矜奮之色, 誠智必有明達之色。夫色見於貌,所謂「徵神,徵神見 貌,則情發於目。故仁目之精,慤然以端,勇膽之精,曄 然以彊然,皆偏至之材,以勝體為質者也。故勝質不 精,則其事不遂,是故直而不柔則木,勁而不精則力, 固而不端則愚,氣而不清則越,暢而不平則蕩。是故 《中庸》之質,異於此類。五常既備,包以澹味,五質內充, 五精外章,是以目彩五暉之光也。故曰:『物生有形,形 有神精』。」能知神精,則窮理盡性。性之所盡,《九質》之徵 也。然則平陂之質在於神,明暗之實在於精,勇怯之 勢在於筋,彊弱之植在於骨,躁靜之決在於氣,慘懌 之情在於色,衰正之形在於儀,態度之動在於容,緩 急之狀在於言。其為人也,質素平澹,中叡外朗,筋勁 植固,聲清「色懌,儀正容直,則九徵皆至」,則純粹之德 也;「九徵有違,則偏雜之材也。」三度不同,其德異稱,故 偏至之材,以材自名;兼德之人,更為美號。是故兼德 而至,謂之中庸。中庸也者,聖人之目也;具體而微,謂 之德行。德行也者,《大雅》之稱也。一至謂之偏材。偏材, 《小雅》之質也。一徵謂之依似,依似,亂德之類也。一至 一違,謂之「間雜。」間雜,無恒之人也。無恒依似,皆風人 末流。末流之質,不可勝論,是以略而不概也。

《體別》

夫《中庸》之德,其質無名,故鹹而不鹼,淡而不「質而 不縵,文而不繢,能威能懷,能辯能訥,變化無方,以達 為節。」是以抗者過之,而拘者不逮。夫拘抗違中,故善 有所章,而理有所失。是故厲直剛毅,材在矯正,失在 激訐;柔順安恕,美在寬容,失在少決;雄悍傑健,任在 膽烈,失在多忌;精良畏慎,善在恭謹,失在多疑;彊楷 堅勁,用在楨幹,失在專固;論辯理繹,能在釋結,「失在 流宕;普博周給,弘在覆裕,失在溷濁;清介廉潔,節在 儉固,失在拘局;休動磊落,業在攀躋,失在疏越;沈靜 機密,精在元微,失在遲緩;樸露徑盡,質在中誠,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