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97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正學編》:「古今之運,元而已矣。一元之運,陰陽而已矣。 夫天者,其陰陽之宰乎。地者,其質也;人物者,其化也。 是故陰陽闔闢,動靜相因」,而變化無窮焉。

「盈天地,閒陰陽」而已矣。陰陽者,天地中正之道也。是 故無陰陽則非天地矣,無相互則非陰陽矣。

一陰一陽曰「道」,道之不已曰「命。」道者其統會乎?命者 其散殊乎?是故言天下之至真而至正者,道也;言天 下之至動而至賾者,命也。升降靡常,剛柔雜揉,變化 見而吉凶分,道始渙而離之矣。運之流也,有從逆焉, 機之通也,有遲速焉,命在其中矣。

「萬物之生,皆滋陰含陽以為萌始,然而有通塞焉,何 也?」曰:「命之變化為之也。」又「渙而不齊者,化也,禪而不 窮者形也。萬物以化,渙以形禪,而陰陽之用廣矣。人 物者,通塞之大分也;男女者,陰陽之大分也。然而通 而塞,塞而通,隂而陽,陽而陰者,道未嘗不在齊變化, 而貞夫一者也。」

陰陽者,天地之道也。成性者,人之道也。陰陽毀,則天 地之道息矣。成性毀,則人之道息矣。

《草木子》:「人心是根於氣,耳目口鼻之欲是也。道心是 原於理,仁義禮智之性是也。」

《觀微子》:「天道一氣推遷而已矣。」或曰:「陰陽二物,非歟?」 曰:「烏乎二?不觀行者乎?其出有往,主動,陽因以名。其 返有復,主靜,陰因以名。是二之說也。其為行,一也,烏 乎二?」

《蒙泉雜言》:「太初者,理之始也。太虛者,氣之始也。太素 者,象之始也。太一者,數之始也。太極者,兼理氣象,數 之始也。」

先天者,理而氣者也;後天者,氣而理者也。天,氣也,人, 氣之氣也。氣也不能以違理,而氣之氣者,安得違氣 而不有以奉其運乎?

《方山紀述》:「氣者,所以運乎天地萬物者也。有清則有 濁,有厚則有薄。窮則變,變則通。一治一亂,非一日之 積也。」

《清暑筆談》:「有天地始有山川,自一氣初分而言則曰 融結,氣之成形則曰流峙,形區性別則曰動靜。水陰 也,融而流動者其陽乎?山陽也,凝結而靜峙者其陰 乎?故知陰陽互為體用。」

《居業錄》:「天地閒,無處不是氣。」硯水瓶須要兩孔用,一 孔出氣,一孔入水。若止有一孔,則氣不能出,而塞乎 內,水不能入矣。以此知虛器內皆有氣,故張子以為 虛無中即氣也。然天地閒氣,剛者勝柔,實者勝虛,狂 者勝弱,重者勝輕,疾者勝緩,謂之無氣則不可。 羅整菴集:理須就氣上認取,然認氣為理,便不是此 處閒不容髮,最為難言。要在人善觀而默識之。只就 「氣認理」與「認氣為理」兩言,明有分別。若於此看不透。 多說亦無用也。

《推篷寤語》:陽在上,陰在下,陽多小,陰多大。世稱鵬鯤 為海宇閒最鉅物。然鵬世不常見,鯤魚時時有之。此 因大海勢最卑,氣屬陰故也。地之所產,則惟交象為 最鉅。交象之外,更無鉅者。視海稍高,其生亦稍小。若 沖霄凌漢者,鶴鸛鵰鴈之外無聞也。視地更高,其所 生尢小,勢抗而氣陽故耳。因此可以識陰陽大小之 辨。

《鴻苞》:「溟涬子在潁上禱雨,以夏六月暴赤,日中從朝 至晡者凡兩日,士民哭而止之,僚友有來同坐者,少 頃而不勝其炎,燠竄去。明日遷城隍,同暴神汗淋漓 如雨,而溟涬子心地清涼無少汗。又在青浦為民禱 晴,以五鼓起坐雨中,大雨如注,溟涬子怡然無所苦, 如是者數日,亦不病。以今思之,溟涬子非有所得者」, 直以一念精誠,遂能禦寒暑,不為所侵。夫一念精誠, 太極也;寒暑,陰陽也。太極用事,豈陰陽所能陶鑄哉? 苟能見性明心,純乎太極,則遂跳出陰陽之外,為天 地閒一逍遙自在人,豈不快哉?

「天地者,生萬物無極,太極者,生天地。」天地萬物有壞, 太極無恙,人死而性不滅,以此。

「陰陽五行,運而為氣,見而為象,凝而為形。寒暑晝夜, 所為運也;日月星辰,風雲雷雨,所為見也;山川土石, 人物花木,所為凝也;人身之呼吸運動,所為運也。妍 媸修短,形色象貌,所為見也;耳目口鼻,四肢百骸,所 為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