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6 (1700-1725).djvu/9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自別足下來,僕口不曾言,文非不好也,言無所益,眾 亦未信,祇足以招謗忤物,於道無明,故不言也。僕到 越中,得一官三年矣,行能寡薄,澤不被物,月費官錢, 自度終無補,累求罷去,尚未得以為愧。僕性不解諂 佞,生不能曲事權貴,以故不得齒於士林。而足下亦 「抱屈在外,故略有所說。」凡古聖賢得位於時,道行天 下,皆不著書,以其事業存於制度,足以自見故也。其 著書者,蓋道德充積,扼摧於時,身卑處下,澤不潤物, 恥灰泯而燼滅,又無聖人為之發明,故假空言,是非 一代,以傳無窮,而自光耀於後,或往往有著書者。僕 近寫得《唐書》,史官才薄,言詞鄙淺,不足以發揚高祖、 太宗列聖明德,使後之觀者文彩不及周、漢之書。僕 以為西漢十一帝,高祖起布衣,定天下,豁達大度,東 漢所不及。其餘唯文、宣二帝為優,自惠、景以下,亦不 皆明於東漢。明、章兩帝,而前漢事跡,灼然傳在人口。 以遷、固敘述高、簡之工,故學者悅而習焉,其讀之詳 也。足下讀范曄《漢書》、陳壽《三國志》、王隱《晉書》,生熟何 如左丘明、司馬遷、班固書之溫習哉?故溫習者事跡 彰,而罕讀者事跡晦,讀之疏數,在詞之高下,理必然 也。唐有天下,聖明繼於周、漢,而史官敘事,曾不如范 曄、陳壽所為,況足擬望左丘明、司馬遷、班固之文哉? 僕所以為恥。當茲得於時者,雖負作者之材,其道既 能被物,則不肯著《書》矣。僕竊不自度,無位於朝,幸有 餘暇,而詞句足以稱贊明盛,紀一代功臣賢士行跡, 灼然可傳於後代。自以為能不滅者,不敢為讓。故欲 筆削國史,成不刊之書,用仲尼褒貶之心,取天下公 是公非以為本。群黨之所謂是者,僕未必以為是;群 黨之所謂非者,僕未必以為非。使僕書成而傳,則有 富貴而功德不著者,未必垂聲名于後世;貧賤而道 德全者,未必不烜赫於無窮。韓退之所謂「誅奸諛於 既死,發潛德之幽光」,是翱心也。僕文彩雖不足以希 左丘明,司馬子長足下視僕敘高愍女、楊烈婦,豈盡 出班孟堅、蔡伯喈之下耶?仲尼有言:「不有博弈者乎? 為之猶賢乎已。」僕所為雖無益於人,比之博弈,猶為 勝也。足下以為何如哉?古之聖賢,當仁不讓於師。仲 尼則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又曰「予欲無言,天何 言哉!」孟軻則曰:「吾之不遇魯侯,天也。」臧氏之子,安能 使予不遇哉!司馬遷則曰:「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以 俟後聖人君子。」僕之不讓,非大過也。幸無怪。翱再拜。

《與韓愈論史官書》
柳宗元

正月二十一日,某頓首十八丈退之侍者,前獲書言 史事,云具《與劉秀才書》,及今乃見書槁,私心甚不喜。 與退之往年言史事甚大謬。若書中言,「退之不宜一 日在館下」,安有探宰相意,以為苟以史筆榮一韓退 之邪?若果爾,退之豈宜虛受宰相榮己,而冒居館下 近密地,食奉養役使,掌固利紙筆為私書,取以供子 弟費,古之志於道者不若是。且退之以為紀錄者有 刑禍,避不肯就,尤非也。史以名為褒貶,猶且恐懼不 敢為,設使退之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貶成敗,人愈 益顯,其宜恐懼尤大也,則又將揚揚入臺府,美食安 坐,行呼唱於朝廷而已邪?在御史猶爾,設使退之為 宰相,生殺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敵益「眾,則又將揚揚 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於衢而已邪?何以異不 為史而榮其號,利其祿者也?」又言「不有人禍,則有天 刑。若以罪夫前古之為史者,然亦甚惑。凡居其位,思 直其道。道苟直,雖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 位。」孔子之困於魯、衛、陳、宋、蔡、齊、楚者,其時暗,諸侯不 能以也。其不遇而死,「不由作《春秋》故也。當其時,雖不 作《春秋》,孔子猶不遇而死也。若周公、史佚,雖紀言書 事,猶遇且顯也。又不得以《春秋》為孔子累。范曄悖亂, 雖不為史,其族亦赤。司馬遷觸天子喜怒,班固不檢 下,崔浩沽其直以鬥暴虜,皆非中道。左丘明以疾盲, 出於不幸;子夏不為史,亦盲,不可以是為戒,其餘皆 不出」此。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無以他事自恐。 退之之恐,惟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禍非所恐也。凡言 二百年文武事,多有誠如此者。今退之曰:「我一人也, 何能明?」則同職者又所云「若是,後來繼今者」;又所云 「若是」,人人皆曰「我一人」,則卒誰能紀傳之耶?如退之 但以所聞知,孜孜不敢怠,同職者後來繼今者亦各 以所聞知,孜孜不敢怠,則庶幾不墜,使卒有明也。不 然,徒信人口語,每每異辭,日以滋久,則所云「磊磊軒 天地」者,決必沉沒,且亂雜無可攷,非有志者所忍恣 也。果有志,豈當待人督責迫蹙,然後為官守邪?又凡 鬼神事,眇茫荒惑無可準,明者所不道。退之之智,而 猶懼於此。今學如退之,猶所云若是,則唐之史述,其 卒無可託乎?明天子賢宰相,得史才如此,而又不果, 甚可痛哉!退之宜更思,可為速為,果卒以為恐懼不 敢,則一日可引去,又何以云「行且謀」也?今當為而不 為,又誘館中他人及後生者,此大惑已。不勉己而欲 勉人,難矣哉!

《謝監修相公啟》
羅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