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84 (1700-1725).djvu/1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對。帝笑曰:「誠然,卿不朕欺。」間召問群臣臧否,惟舉其 善者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 事茹太素上書萬餘言。帝怒,問廷臣,或指其書曰:「此 不敬,此誹謗非法。」問濂,對曰:「彼盡忠于陛下耳。陛下 方開言路,惡可深罪。」既而帝覽其書,有足採者,悉召 廷臣詰責。因字呼濂曰:「微景濂,幾誤罪言者。」于是帝 廷譽之曰:「朕聞太上為聖,其次為賢,其次為君子。宋 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嘗有一言之偽,誚一人之短,始 終無二,非止君子,抑可謂賢矣。」每燕見,必設坐命茶, 每旦必令侍膳,往復咨詢,常夜分乃罷。濂不能飲,帝 嘗強之,至三觴,行不成步。帝大懽樂,御製《楚詞》一章, 命詞臣賦《醉學士詩》。又嘗調甘露于湯,手酌以飲濂, 曰:「此能愈疾延年,願與卿共之。」又詔太子賜濂良馬, 復為製《白馬歌》一章,亦命侍臣和焉。其寵待如此。九 年進學士承旨,典國史,制誥如故。其明年致仕,賜綺 帛。問濂年幾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綺三十二 年,作百歲衣可也。」濂頓首謝。又明年來朝。十三年以 長孫慎獲罪,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 州。濂狀貌豐偉,美鬚髯,近視而明,一黍上能作數字。 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去書卷。于學無所不通,為文醇 深,演迤與古作者並。在朝郊社、宗廟、山川百神之典, 朝會宴享、律曆衣冠之制,四裔貢賦賞勞之儀,旁及 元勛巨卿碑記刻石之辭,天子悉以委濂,屢推為開 國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門乞文者,後先相踵。外國貢 使亦知其名,數問「宋先生起居無恙否。高麗、安南、日 本至出兼金購文集。四方學者,悉稱為太史公,不以 姓氏。雖白首侍從,其勳業爵位不逮基。而一代禮樂 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弘 治九年,四川巡撫馬俊奏:『濂真儒翊運,述作可師。黼 黻多功,輔導著蹟。久死遠戍,幽壤沉淪,乞加卹錄』。」下 禮部議,復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諡《文憲》。

陶安

按《明外史陶安傳》:「安字主敬,當塗人。少敏悟有大志, 博涉經史,從耆儒李習游。元至正初,舉江浙鄉試,授 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太祖取太平,安與習率父 老出迎,安謂習曰:『龍姿鳳質,非常人也。吾輩今有主 矣』。太祖召與語,安進曰:『海內鼎沸,豪杰並爭,率攻城 屠邑,掠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 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弔伐,天下不 足平也』。」太祖曰:「善。吾欲取金陵,何如?」安曰:「金陵,古帝 王都。取而有之,撫形勝以臨四方,何向不克?」太祖又 曰:「善。」留參幕府,授左司員外郎。授習太平知府。習字 伯羽,年八十餘矣,卒于官。安從克集慶,進郎中。太祖 得劉基、宋濂、章溢、葉琛,問安四人者「何如?」對曰:「臣謀 略不如劉基,學問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溢、琛。」太 祖多其能讓。後克黃州,思得重臣鎮之,曰:「無逾安者。」 遂命知黃州。寬租省徭,民以樂業。坐事謫知桐城,起 知饒州。陳友定兵攻城,督吏人拒守。援兵至,敗去。諸 將欲盡屠從寇者,安曰:「民為所脅,奈何殺之?」不許。太 祖嘉安功,賜詩褒美,州民建生祠事之。吳元年初置 翰林,首召安為學士。時徵四方宿儒議禮,命安為總 裁官,與宰臣條上郊社宗廟議。帝悉從之。已,又為議 律官,與李善長、劉基、周楨、滕毅等刪定律令。洪武元 年命知制誥兼修國史。帝御東閣,安與章溢等侍,命 安論前代興亡本末。安言喪亂之原,由于驕侈。帝曰: 「居高位者易驕,處佚樂者易侈。驕則善言不入,而過 不聞;侈則善道不立,而行不顧。如此者,未有不亡。卿 言甚當。」又嘗論學術,安曰:「道不明,邪說害之也。」帝曰: 「邪說害道,猶美味之悅口,美色之眩目。邪說不去,則 正道不興,天下何從治?」安頓首曰:「陛下所言,可謂深 探其本矣。」安事帝十餘歲,視諸儒最舊,及官侍從,寵 愈渥,御製《門帖子》以賜,時人榮之。御史或言安隱過, 帝詰曰:「安寧有此,且若何從知?」曰:「聞之道路。」帝大怒, 立黜之。中書省臣進曰:「御史職當言,言即有失,宜寬 假。」帝卒不聽。既又命安為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諭曰: 「朕渡江初,卿首謁軍門,敷陳王道,及參幕府,裨益良 多。繼入翰林,益聞讜論。江」西上游地,撫綏莫如卿,安 辭,帝不許。至江西,政績益著。其年卒于官。疾劇,草上 時務十二事,帝親為文以祭,追封姑孰郡公。安所學 尤長,于《易》,筮驗若神。方國初之議諸禮也,宋濂以外 艱家居,其儀率安裁定。《大祀禮》專用安議;《祫禘禮》用 詹同《齋戒禮》、朱升《五祀禮》、崔亮《朝會禮》、劉基《祝祭禮》、 魏觀《軍禮》、陶凱後復有改易,語在《禮樂志》。追諡文憲。

詹同

按《明外史詹同傳》:「同字同文,初名書,婺源人。幼穎異, 受《易》于甘楚材,受《春秋》于劉彭壽。二人皆元季名士, 學由此大進。虞集見之,曰:『才子也』。以其弟槃子妻之。 至正中,舉茂才異等,除郴州學正。遇亂,家黃州,仕陳 友諒,為翰林學士承旨,兼御史。太祖下武昌,召為國 子博士,易名同。時功臣子弟,教習內府,諸博士治一」 經,不盡通同,淹貫群籍。講《易》《春秋》最善。應教為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