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5 (1700-1725).djvu/13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所本,又何幸耶?故雖非周公之親筆,謂之《周禮》亦可 也。今乃不然,所載之典,大抵以衰世之制為盛世之 典,其背理傷教甚眾。以理度之,特出于漢儒之才高 而不深于道者,歟所以不能使人盡信也。夫成周之 制,語其最大者,莫若建都也,又莫若封國也,又莫若 設官也。倣其言皆與他經不合。言建都之制,則戾《書》 《洛誥》《召誥》之旨;言封國之制,則戾《書》《武城》與《孟子》之 說;言設官之制,則戾《書》《周官》之「六典。」此其事之最大, 理之最明,而皆與古書戾,則其小者可知矣。周禮是非 「聖人治法,自大德而川流,不俟更改而後定;其禮經 自神化而模寫,非有思勉而後成。欲窮之者,如登太 華,即之而愈峻;如涉滄溟,測之而愈深。故先儒讀經, 無疑至有疑,有疑至無疑,思而不得,鬼神將通之,然 後為庶幾爾。」豈若史書集文,粗略淺近,一覽而盡得 其旨義乎?非《周禮》者,若林孝存、何休輩不下數家,指 摘瑕釁,無如胡仁仲之詳;著書數十萬言,辨析精微, 無如季德明之苦。移《易》《周禮》者,若吳幼清、余壽翁、王 次點輩亦不下數家。參互演繹,集成後出,莫如舒國 裳之備。以愚觀之,胡氏謂大宰六十屬,無一官完善 者,其說淺陋,未見其的,然不可破。才高之人,乍見而 不領略,遂置不復思,任意剖決,雖欲自絕,于《經》何損 哉?舒氏作《序辨》,圖釋剔偽,繼之定本。夫先王之法,本 安也而人自不安。聖人之書,本明也而人自不明。各 以其意見為之更定,初若快意以語,不知似乎可觀, 回視作者精義,其謬何啻千里?非周禮辨

繹曰:「《易》首乾象天,《禮》首天官,建冢宰法天,《易》坤承乾, 地配天。《禮》天官掌邦治,象覆幬,司徒掌邦教,象持載。 蓋教以宣治,而地官卿配天也。君治教天之道也。天 地設位而易行,《易》乾元亨利貞,禮宰統百官,禮、政、刑、 事,物有其官,上法乎天行。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 通莫大乎四時,憲天聰明,法時順布,分職聯事,為民 極,莫大乎六官。」曰:「天官卿于六官並列,何也?」曰:「《易》乾 坤于六子亦並列也。天地四時一不具,即覆載生成 之德,詎有偏乎?其並列象分,異也;其聯事象功,同也。 譬則風雨露雷共而化工宣,生長收藏,合而歲功成, 經脈奇絡相傳輸,而百體清和咸理也。然何獨事聯 也?天官者,以治教禮政刑事為其治」者也。《地官》者,以 教治禮政刑事,為其教者也。《春官》者,以禮治教政刑 事,為其禮者也。《夏官》者,以政治教禮刑事,為其政者 也。《秋官》「冬官」者,以刑事治教禮政,為其刑事者也。譬 言天而五土,四時統于天;言地而五運,四氣統于地, 春夏秋冬,各以其時行,而覆載生成之德,各正具備 也。「播五行于四時」,而木火土金水,歲月日時,干支子 母,迭而運也。《易先天圖》:天地定位,而雷風水火山澤 錯列以成體。《後天圖》:帝出,震齊巽,相見致役,說戰勞 坎,終始變化,成萬物也,其道一也。宗伯掌邦禮。曰:「春 官,何也?」曰:乾元統天,禮三千三百,一天而已,故禮者, 體仁長人之紀也。《記》曰:「宗伯之官以成仁。」「司馬掌邦 政。」曰:「《夏官》,何也?」曰:「政者,正也。司馬掌政,張皇六師,赫 赫濯濯,而後能以萬國寧,大正人之道也。譬則夏之 日乎?可畏而助長物也,抑雷霆時雨乎?殫迅動而震 動,優渥過化而不留也。夏盛德在火,故兵猶火,火烈 具舉而民勿之有犯也,故兵藏于民,大設不用,而諸 侯自為正。」夏官,卿之道也。《記》曰:「司馬之官」以成義,司 寇曰秋官,司空曰冬官,何也?天地之氣,收而肅肅,漸 以威而終之,藏以固也。秋揫也,司寇義刑義殺,驅而 納之,善象之曰秋官冬固藏。司空居四,民時地利,藏 而固之,富有生之,其象也。大哉乎冬官之事。典曰:「富 萬民。」而夏官之董兵曰政,秋官之制刑曰禁也,明兵 設不用,刑有禁,欲無犯也,達天德矣。《易》曰:「天地之大 德曰生後世。極兵刑之用于水德,而世嗣竟殄,則逆 天用焉故也。」曰:「《書》《周官》有三公,而《禮經》無列,何也?」曰: 「三公無官也。天以紫宮樞極,統萬象而居其所,不動 不自顯其光,所以為神也。帝以道揆法紀,統六合,而 師保疑丞,左右密勿,不自勞于事,所以為聖也。《周官》 論道而不」及於六政,以尊道也。《九經》尊賢而不列之 大臣,惟貴德也。故三公無官也。天地者,道之本也。陰 陽者,道之運也。三公者,洞幽明之故,握元化之統,備 淵浩之德,神而明之,默而成之,不言而躬行之者也。 三孤者,慎觀三師之德行,而審諭之于道者也。公調 而燮之,孤審而亮之,公微言而篤行之,孤審象而弼 丞之,然後能襄于天,道揆立焉,是奧樞之任也。孔子 曰:「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曰:「前儒言之,三公不備 官也。三公之有官,皆六卿之上攝者也。諒乎?」曰:「唯唯 否否。」三公,道揆之所出。六卿,法紀之首也。議道揆者, 本天質道,主格王心焉,敷道治于民。是故六卿老,外 倦勤于政,內深喻于道,則使之釋政而任道其任矣。 奧者,明之根。明者,奧之符。不求端于奧,而求端于理, 明者,末也。既握樞于奧,而兼以理明者,誖也。以師保 之尊,而復尸宰司之事,即胡以平政?是明聖之所不 處也。任六卿之務,而復議調燮之道,則何以凝道?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