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3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言,人道仁義專指心言乎哉?蓋太極兩儀分為五行, 「五行滋為五味,感為五聲,形為五色」,而色聲臭味又 區別萬殊,人在天地間,未有不食味別聲,被色而生, 而別有所為人也。然其所以為天地之心者,豈離色 聲食味外別有所謂心乎?何也?心不在焉,視不見,聽 不聞,食不知味,與草木禽獸夫復何異?是故人之為 人,莫不具腑臟肢體以成身,具靈明「知識以成心。形 色天性,渾然皆心,而其靈則發于耳目口也。凡有血 氣者,同得萬物之味以為食,而辨其味者,非人乎?五 味不可勝窮,苟匪人焉,味亦莫知其甘旨,不過充腹 之需已矣。同得萬物之色以為視,而辨其色者,非人 乎?五色不可勝窮,苟匪人焉,色亦莫知其美惡,不過 娛目之具已矣。」同得萬物之聲以為聽,而辨其聲者, 非人乎?五聲不可勝窮,苟匪人焉,聲亦莫知其邪正, 不過悅耳之資已矣。即此觀之,人之為人而異于庶 類者,為其有是心也,然亦止為人之心耳,謂為天地 之心,何歟?夫人之心,非塊然血肉之謂也。天地靈明 之氣,充滿宇宙,惟人獨稟其精英,寂然廓然,浩無涯 涘,隨感隨應,惟變所適,方寸靈覺,與六合神明渾淪 無間。故「人之聽聲存乎耳,所以能聽者,天地之聰也; 視色存乎目,所以能視者,天地之明也。食味存乎口, 所以能嗜而化為精神者,天地之變化也。」是心之靈 覺,寓于形氣,流通兩間,卷舒陰陽,往來今古,巨囊寰 宇,微透毫芒,廣博淵深,莫測其底,止一人如是,人人 皆然;一世之人如是,世世皆然。此所以人為天地之 心也,宜乎「人人皆為天地之心」矣。其如人本大而咸 自小,何哉?「五色令人目盲,五聲令人耳聾,五味令人 口爽,眾慾交攻令人馳騖奔軼,不可救藥。間有知自 檢飭而操存之者,收視返聽,節食持齋,未能自見本 心,洞晰天地,雖坐忘坐馳」,彼善于此,莫能究竟根源, 卒與草木同朽腐,然則天地之心,竟澌滅殆盡乎?彼 聲色臭味,人縱欲絕之,終有不能絕者。詎知聲投乎 耳,耳本無聲,惟不為聲所引焉,則雖聽,以人之心實 天聽也。色過乎目,目本無色,惟不為色所誘焉,則雖 視,以人之心實天視也。味入于口,口本無味,惟不為 味所奪焉,則雖嗜以人之心,實天地為之變化而滋 養之也。斯人也,浩氣充塞,天地,道心脗合乾坤,列為 三才,參為三極,天地且賴以位也,非天地之心而何? 可見心不離乎聲色臭味,實超然聲色臭味之外,此 心之所以為心也。人雖產于天地,靈于萬物,實天地 萬物之主宰,此人之所以為人也。人可因聲聞食色, 牿亡天地之心哉。人者天地之心

古人于射義必設侯以命中,即《詩·猗嗟》章所謂「終日 射侯」,《賓筵》章所謂「大侯既抗」是也。漢儒記作《射義》,乃 曰:「射侯者,射為諸侯也。」侯取諸侯之義,已失之矣。鄭 康成因之,註《周官·司裘》曰:「謂之侯者,天子中之則能 服諸侯,諸侯以下中之則得為諸侯」,不亦愈失而愈 遠哉!夫天子之于諸侯,其初皆其兄弟子姪,其後繼 世,或祖父之列,其在異姓,必皆功德之後,而為甥舅 之國。故天子待之,不曰伯父叔父,則曰「伯舅」叔舅所 以親之敬之,賓之友之,而後責以臣順,豈《大射》取射 諸侯之義,而待以禽獸之類哉?周萇弘嘗以諸侯不 朝,乃設貍首射之。貍者,不來也,將以警不來者。晉人 怒殺萇弘而愈不服,況無故而不以人道待諸侯耶? 且天子中之則能服諸侯,蓋天子固已服諸侯矣,奚 必射之中而後服也?使萬一不中,則不能服諸侯矣, 奚可哉?天子建萬國,親諸侯,使之世世守而勿失,乃 謂諸侯以下中之則得為諸侯,則雖無功德,而但于 大射一中,便得列土而封建乎?鄭氏之說,蓋亦祖《射 義》而不知其非者也。《射義》曰:「射中則得為諸侯,不中 則不得為諸侯。」觀其下文,猶以諸侯貢士于天子,天 子使射中者得與于祭,則君有慶而益地。不中者不 得與于祭,則君有讓而削地。得為諸侯者,以有慶也; 不得為諸侯者,以有讓也。即天子之賞罰諸侯,惟在 射之中否。揆之《書》云:「五載一巡狩,群后四朝。敷奏以 言,明試以功,車服以庸。」《孟子》云:「入其疆土,地闢賢俊 用則有慶;土地荒蕪,掊剋在位則有讓。」已不相合。況 鄭氏因其說,諸侯以下射中則得為諸侯,尤不可也。 昔晉侯、齊侯相與投壺,晉人謂寡君中,此則為諸侯 師;齊人謂寡君中,此則與君代興。皆中之。識者謂晉 人失辭,晉固為諸侯師矣,何待中壺為雋耶?自是齊 人與晉干戈相尋,投壺之語啟之耳。以此知古人射 侯,必不取諸侯之義,天子諸侯中之,必不如鄭氏之 說明矣。《射義》一篇,雖中多古典,而其大義已乖,何可 以垂訓也?況射特六藝之一耳,稷、契、伊、周未聞其能 射也。羿、逄、蒙由基之徒,皆射絕天下,果得為諸侯者, 皆若人乎?今而曰「諸侯歲」貢士于天子,天子試之,其 容體比於禮,節奏比於樂,中多得與于祭。不然則不 得與選士以祭。殆其然者,但禮樂不實有于內,而徒 行於弓矢之間,恐古之選士有不然者。惟《周禮》鄉大 夫獻賢能之書,退而以鄉射五物詢眾庶則有之,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