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74 (1700-1725).djvu/3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道也,非識天地之心與性命之理,欲饗帝饗親以接 三才之奧也,難矣。惟于此類,研窮古人記禮之精蘊, 不徒舉其法,且析其意,會其統,則不待對越在天,而 其心常若與神明交,幽明感通,理之必然矣。

《易》曰「嘉會以合禮」,又曰:「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豈儀 節云乎哉?凡帝王之創設天地之時令,學制經解,何 一非禮?何一而非吾之所當會通者?彼《王制》雖記于 漢太常博士弟子未必盡合乎王者之制,而歷代法 制亦賴以流傳;《月令》雖記於秦呂不韋未必真合乎 古明堂之法,而十二月所行之政令亦藉以記載。學 記雖無當于《大學》,然古者建學造士之軌範,亦得有 所據。《文王世子》雖中雜周公踐祚之語,而文武為世 子,與周公教世子,皆至教所在。明堂位雖適以彰魯 國之僭,而君臣上下,尊卑前後,各有定位,亦因以存 焉。《經解》中云:「霸王之器,恐非孔子所道,而六經之教, 實分別不爽。」《儒行》其條十有五,旨意重複,必非孔子 之言,而古儒之重行,是或一道也。若《深衣》,則純記其 制焉。此類八篇,篇各一義。果有志典禮,須博識兼收, 萃眾美而觀會通焉,古禮庶幾其可以復矣。

問:「孔子謂『人之生也直』,又謂『斯民也三代直道而行 者也』,孟子謂『直養而無害』。且《易》云『直方大』,《書》云『寅直 清』,《詩》云『其直如矢』,均之乎以直為尚也。禮獨有取于 曲焉,何哉?」曰:「子獨不聞直而無禮則絞乎?彼子為父 隱,父為子隱,曲亦甚矣,孔子何為謂直在其中也?真 信得父子相隱,直在其中,則曲禮不待辨矣。譬之梓」 匠輪輿,必以規矩成其方圓。然規無圓之形也,苟為 不曲,安能成其圓乎?矩無方之形也,苟為不曲,安能 成其方乎?子無局乎方圓之器,惟執規矩以運明巧, 斯曲成萬物而不遺矣。

問:凡學《禮記》者,莫不病其紕繆龐雜之太多也。子析 其類,得不思以祛其雜歟?曰:他書之闕誤難識,《禮記》 之錯雜易知矧!人皆知之矣,何必決去之為快耶?想 秦法太嚴,漢惠始弛其禁,文、景時諸儒尚只以口耳 相為授受,難必字句之不訛也。然各篇匪出一人,雖 本聖人之意,實皆漢儒之文。見有淺深,故理有通塞; 「筆有工拙,故辭有純疵。」況敷衍波瀾太多,未免華而 失實,可盡律以聖門之記述哉?雖然,聖經久湮,蝌蚪 殘闕,得似經者,皆經也,況其傳流,各有自來也。但師 門各守章句,或古禮中雜以時制而莫之察,或古文 參以今文而莫之辨,傳久失真,豈一朝一夕之故哉? 二戴雖明《禮》,然非深于聖人之學者,或刪述間雜以 己意,亦不可知。愚謂篇章皆漢儒之組織,禮制必先 聖之流傳,依今文求古禮,得意忘言,何必訛舛之盡 祛,而後深于禮哉?

禮也者,所以約束人之身心,使一循乎天理,中正之 則者也。無本不立,無文不行,一敬焉盡之矣。《禮記》四 十九篇,雖其中多孔門師弟問答語,要皆古禮之遺, 或亦不免為漢儒雜亂,而其不可易者自有在也。然 必首《曲禮》二篇,豈無謂哉?《曲禮》之為教也,凡升降進 退,食息起居,應對唯諾,至纖至悉,莫不有一定之規 矩存焉。自天子至庶人,自幼學至期頤,未有一人能 越斯禮,亦未有一息能越乎斯禮者也。故曰:「道德仁 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 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宧學事師,非禮不 親;班朝治軍,涖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 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樽節退讓以 明禮。甚矣,禮之切于人也!後之人猶以此為儀文度 數之末節,何哉?盍思人之所以為人,自吾心之念慮 以達諸一身,隨所應接,各有條理。三千三百夫,固天 然自有之等殺也,所以謂禮猶體也,體不備,君子謂 之不成人。《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胡不 遄死?」極言人不可無禮也。且學者習斯禮,亦各不齊。 有見于禮可固。人肌膚之會,筋骸之束,則謂禮以治 躬,檢束不可不嚴,不免矯強拘迫之勞;有見于至禮 不讓,至敬無文,則謂禮以治心,儀節非其所尚,不免 乎疏略簡亢箕踞跛倚之病。是皆不知正心修身,直 內方外,其禮本一致也。觀孔子嘗謂「恭而無禮則勞, 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是禮 本自然,而勞葸亂、絞,則非禮矣。又謂「非禮勿視,非禮 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即四「勿」字,其所以克己復 禮,何嘗無勉然之功哉!況禮謂之復,于以復還吾性 之所固有,匪由外鑠我者,知此斯可與語禮也,斯可 與語《禮記》之全經也。說者又謂孔子大林放之問,以 知本也。《曲禮》謂非禮文不可,而曲則儀節煩矣。不知 《曲禮》正儉戚之意也。所以首云「毋不敬」,「儼若思安定 辭」,安民哉,孰謂敬非禮之本哉?惟「毋不敬」,則「穆穆緝 熙」,「翼翼昭事」,而儼若思安定辭,其模寫居敬樣子,可 謂最親切矣。凡修己、安人、安百姓,一以貫之,而程子 謂一言可以蔽三千三百「之全經者,此也。」信斯言也, 將以禮為外乎?視于無形,聽于無聲,其心之所以齊 莊而中正者,固純乎天則而不踰。將以禮為內乎?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