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9 (1700-1725).djvu/10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毛詩紀聞》,凌濛初,篤學士也。著有《聖門傳詩嫡冢》十 六卷,《詩逆》四卷。惜其說信豐坊,偽譔子貢《詩傳》,遂合 子夏《詩序》刊之,題曰《聖門傳詩嫡冢》。一時識者多哂 之。」

鄒泉字嶧山,所著有《詩經折衷》若干卷。

《德化縣志》:「勞堪字道亭,嘉靖丙辰進士,歷官副都御 史,協理院事。湛深經術,尤精於詩。嘗著《詩林伐柯》四 卷。按潼川時出,以示謝東山,東山讀而嘆曰:『學詩者 之取則於此詩,不猶伐柯者之取則於柯乎?其則良 不遠矣。吾聞聖門說《詩》曰:『思無邪,曰:『溫柔敦厚,詩教 也』。此學詩之則也。今使者之教蜀人也,德行以為本』』」, 篤實以為文,行之以「敬敷在寬,出之以色笑匪怒。」其 校士也,喜怒不形,好惡不作,覬覦莫得而倖,毀譽莫 得而撓。所以薰陶變化之者,其為無邪,與溫柔敦厚 則一而已矣。今諸生既親承其善訓,讀其所著之書, 即於其所以為身教者取則焉可矣。東山於是為之 序其書以行於世。

《毛詩紀聞》:「黃洪憲,字葵陽,著有《學詩多識》若干卷行 世。」

吳瑞登字雲卿。潛心好學,性喜著述,所著有《詩經引 躍》若干卷。

陳推字行之,福建人。亦好著述,所著有《毛詩正宗》若 干卷。

鄧元錫,字汝極,南城人。資穎朗絕倫。五歲屬對奇警, 師為避席。稍長,輒博覽經史。十九為諸生,游邑人羅 汝芳之門,即銳然棄經生業,專事問學。又走吉安謁 諸先達請益,學愈有聞。尋以祖母命,復事經生業。以 嘉靖三十四年舉於鄉,會試下第歸,遂不復出。杜門 著書踰三十年,研精殫思,閎深博奧,一時學者莫不 推尊之,稱為潛谷先生。卒年六十有六,鄉人私諡「文 統先生。」元錫之學,其淵源雖本於王守仁,而不盡宗 其說。時心學盛行,謂覺惟無覺,一覺即無餘蘊,九容、 九思、四教、六藝皆桎梏也。元錫力排之,謂:「九容不修, 是無身也;九思不慎,是無心也。四教、六藝,何一可廢?」 故其生平博極群書,而要歸於《六經》,醇如也。所著《詩 經繹》三卷,行於世。

林世陞者,禮部尚書燫之子也。嘗本王應麟《詩傳圖 要》,作「《毛詩人物志》三十四卷。」

李鼎者,不知何許人,嘗編《詩經古注》十卷行於世。 薛志學字希之,常熟人。少負才名,長為士望,凡百家 諸子之籍,靡所不窺,而獨於《詩傳》討論加詳焉。其言 曰:「風、雅、頌三經之章,章各有體。賦、比、興三緯之義,義 各有宜。」閭閻里巷,郊廟朝廷,忠臣孝子、烈士貞女,一 唱三嘆之歌,歌各有指。乃為提綱挈領,覃思殫精,或 日旰忘食,夜分廢寢,不對客、不闚門者經年,而《傳旨 一貫》之編成矣。是編也,大都以傳譯經,以意逆傳,於 諸家之說務擇所安,不為持兩可。以故強託博綜之 彥,服其多通,推其淵識,可以掩映先達,領袖後進,而 為紫陽氏之忠臣已。遂著《毛詩傳旨一貫》若干卷。 《黟縣志》:「許天贈,字德夫,嘉靖乙丑進士,山」東參政。著 有《詩經正義》。

《莆田縣志》:「歐陽志學字須靜,嘉靖中官知縣。著《毛詩》 見《小錄》。」

《武進縣志》:「陸奎章學士簡之子,深於詩學,嘗著《陸詩 別傳》。」

《長沙縣志》:「郭金臺,性嗜學,尤工《毛詩》,著有《毛詩辨》若 干卷。」

《廣信府志》:「李澤民,貴溪人。隱居事母,號北山樵子,著 詩集傳。」

《毛詩紀聞》:陳第字季立,閩人。仕至參戎。嘗本吳棫《補 音》,作《詩經古音考》四卷。其自序曰:「士人篇章必有音 節,田野俚曲,亦各諧聲,豈以古人之詩而獨無韻乎? 蓋時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轉移,亦勢所 必至。故以今之韻讀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於是 悉委之葉,豈其然哉?」愚少受詩家庭,竊嘗留心於此。 晚年獨居海上,惟取《三百篇》日夕讀之,雖不能手舞 足蹈契古人之意,然可欣、可喜、可戚、可悲之懷,一於 讀詩洩之;又懼子姪之學詩不知古音也。於是稍為 考據,列本證、旁證兩條。本證者,詩自相證也;旁證者, 采之他書也。二者俱無,則宛轉以審其意、參錯以諧 其韻,無非欲便於歌詠,可長言嗟嘆「而已矣。蓋為今 之詩,古韻可不用也。讀古之詩,古韻可不察乎?」時焦 竑亦深加嘆賞,其說曰:「古韻不明,至使詩不可讀。詩 不可讀,而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之教,或幾於廢,此 不可謂之細事也。」乃寥寥千古,至季立始有歸一之 論,其為功曷勝道哉!其見重於時賢如此。

郭子章《黔記》:「易貴,宣慰司人,嘗為知府,淹貫載籍,歸 田十餘年,杜門校書,以詩義奧深,作《詩經直指》十五 卷。」

《靖江縣志》:「朱得之,字本思,師事陽明。陽明歿於粵,走 數千里迎之,哭盡哀。著《印古詩說》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