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90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九卷目錄

 書經部紀事一

經籍典第一百二十九卷

書經部紀事一

《孔叢子居衛篇》:「子思年十六適宋,宋大夫樂朔與之 言學焉。朔曰:『《尚書》虞夏數四篇,善也。下此以訖於秦, 費效堯舜之言耳,殊不如也』。子思答曰:『事變有極,正 自當爾。假令周公、堯舜不更,時異處,其書同矣』。樂朔 曰:『凡書之作,欲以喻民也,簡易為上。而乃故作難知 之辭,不亦繁乎』?子思曰:『《書》之意,兼復深奧,訓詁成義』」, 古人所以為典雅也。曰:「昔魯委巷,亦有似君之言者。 伋答之曰:『道為知者傳,苟非其人,道不傳矣』。今君何 似之甚也?」樂朔不悅而退,曰:「孺子辱吾!」其徒曰:「魯雖 以宋為舊,然世有讎焉,請攻之。」遂圍子思。宋君聞之, 不待駕而救子思。子思既免,曰:「文王困於羑里,作《周 易》;祖君屈於陳蔡,作《春秋》。吾困於宋,可無作乎?」於是 撰《中庸》之書四十九篇。按此條係紀子思事故列史記之前 《史記儒林伏生傳》:「伏生者,濟南人也,故為秦博士。文 帝時,欲求能治《尚書》者,天下無有,乃聞伏生能治,欲 召之。是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乃詔太常 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焚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兵 大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 篇,即以教於齊、魯之間。學者由是頗能言《尚書》,諸山」 東大師無不涉《尚書》以教矣。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 陽生,歐陽生教千乘兒寬。兒寬既通《尚書》,以文學應 郡舉,詣博士受業。受業孔安國。兒寬貧無資用,常為 弟子都養,及時時間行傭賃以給衣食。行常帶經,止 息則誦習之。以試第次,補廷尉史。是時,張湯方鄉學, 以為奏讞。掾以古法,議決疑大獄,而愛幸寬。寬為人 溫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書,書奏敏於文,口不能發 明也。湯以為長者,數稱譽之。及湯為御史大夫,以兒 寬為掾,薦之天子,天子見,問說之。張湯死後六年,兒 寬位至御史大夫,九年而以官卒。寬在三公位,以和 良承意,從容得久,然無有所匡諫於官,官屬易之,不 為盡力。張生亦為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不能 明也。自此之後,魯周霸孔安國、雒陽賈嘉頗能言《尚 書》事。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 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

《建元以來侯者年表》:「韋賢家在魯,通《尚書》為博士,授 魯大儒,入為昭帝師。本始三年,代蔡義為丞相。 建成侯黃霸坐見知夏侯勝非詔書,大不敬罪,久繫 獄。三歲,從勝學《尚書》。會赦,以賢良舉為揚州刺史。五 鳳三年,代邴吉為丞相。」

《漢書河間獻王傳》:「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 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 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繇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 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 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辨。獻王所 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記》《孟子》《老子》之」 屬皆經傳說,記七十子之徒所論。其學「舉六藝,立毛 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儒 者。」

《劉向傳》:「向字子政,本名更生。以父德任為輦郎。既冠, 以行修飭,擢為諫大夫。成帝即位,遷光祿大夫。上方 精於詩書,觀古文,詔向領校中五經祕書。向見《尚書 洪範》箕子為武王陳五行陰陽休咎之應,向乃集合 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跡 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各有條目,凡十」 一篇,號曰《洪範五行傳論》。奏之天子。知向忠精。故為 起此論也。《拾遺記》:「向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 老人者著黃衣,植青藜杖,扣閣而進,見向闇中獨坐 誦書,老人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說開闢以前,向 因受五行《洪範》之文,恐辭說繁廣,忘之,乃裂裳及紳 以記其言。」

《錯傳》:「孝文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齊有伏生,故 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徵,乃詔太常使人 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書稱說,詔以 為太子舍人門大夫。」

《兒寬傳》:「寬,千乘人也。治尚書,事歐陽生,以郡國選詣 博士,受業孔安國,貧無資用,嘗為弟子都養,時行賃 作,帶經而鉏,休息輒讀誦。其精如此。及湯為御史大 夫,以寬為掾,舉侍御史見上,語經學,上說之,從問《尚 書》一篇,擢為中大夫,遷左內史。」

《梅福傳》:「福字子真,九江壽春人,少學長安,明《尚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