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7 (1700-1725).djvu/4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一百二十三卷

 書經部總論三

  宋朱子全書二周書泰誓三則 洪範二十則 旅獒一則 金滕四則 大

  誥三則 康誥四則 梓材二則 召誥洛誥二則 無逸二則 君奭二則 立政三則

  周官一則 顧命康王之誥四則 君牙一則 冏命一則 呂刑四則 秦誓費誓一則

經籍典第一百二十三卷

書經部總論三

朱子全書二

《周書泰誓》

石洪慶問:「尚父年八十,方遇西伯。及武王伐商,乃即 位之十三年。又其後就國,高年如此?」曰:「此不可考。」因 云:「《泰誓》序:『十有一年,武王伐殷』。經云:『十有三年春,大 會于孟津』。序必差誤。說者乃以『十一年』為觀兵,尤無 義理。舊有人引《洪範》『十有三祀,王訪于箕子』,則『十一 年』之誤可知矣。」

右語類一條

伊川謂「無觀政之事,非深見文武之心不能及」,此非 為存名教而發也。若有心要存名教,而於事實有所 改易,則夫子之錄《泰誓》《武成》,其不存名教甚矣。近世 有存名教之說,大害事。將聖人心跡都做兩截看了。 殊不知聖人所行便是名教。若所行如此,而所教如 彼,則非所以為聖人矣。

此條答徐元聘

莊仲問:「『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謂天即理也。」 曰:「天固是理,然蒼蒼者亦是天,在上而主宰者亦是 天,各隨他所說。今既曰視聽,理又如何會視聽?雖說 不同,又卻只是一箇。」

右語類一條

《洪範》

敬夫所說牴牾處,必是謂武王克商之年。《泰誓序》作 「十一年」,《經》作十三年,而編年之書乃定。從《序》說。鄉見 柯國材說,「以《洪範》考之,訪于箕子,是十三年事,必是 當年初克商時,便釋其囚而問之,不應十一年已克 商,至兩年後乃問之也。」其說似有理。亦嘗以告敬夫, 敬夫大以為然,其書已嘗刊行,至是遂止。敬夫之服 善如此,亦難及也。

此條答廖子晦

問:「《洪範》之書,林氏以為洛出書之說不可深信,謂『帝 乃震怒,不畀《洪範》九疇』」,「『彝倫攸斁』,猶言天奪之鑒也; 『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敘』,猶言所謂天誘其衷 也。」又云:「《洪範》之書,大抵發明彝倫之敘,本非由數而 起。又曰『天乃錫禹《洪範九疇》』,猶言天乃錫王勇智耳, 不必求之太深也。某竊謂河出圖,洛出書,《易》中明有」 此說,豈得而不之信耶?未知林氏之說如何?望折衷 曰:「便使如今天錫《洛書》,若非天啟其心,亦無人理會 得。兩說似不可偏廢也。」

此條答潘子善

說《洪範》,看來古人文字也不被人牽強說得出,只自 恁地熟讀,少間字字都自會著實。又云:「今人只管要 說治道,這是治道最緊切處。這箇若理會不通,又去 理會甚麼零零碎碎……!」

問《洪範》諸事。曰:「此是箇大綱目。天下之事,其大者大 概備於此矣。」問皇極。曰:「此是人君為治之心法。如《周 官》一書,只是箇八政而已。」

《洛書》本文,只有四十五點。班固云:「六十五字皆《洛書》 本文。」古字畫少,恐或有模樣,但今無所考。漢儒說此 未是,恐只是以義起之,不是數如此。蓋皆以天道人 事參互言之。五行最急,故第一五事又參之於身,故 第二身既修,可推之於政,故八政次之。政既成,又驗 之於天道,故五紀次之,又繼之皇極居五。蓋能推五 行,正五事,用八政,修五紀,乃可以建極也。六三德乃 是權衡,此皇極者也。德既修矣,稽疑庶徵,繼之者著 其驗也。又繼之以福極,則善惡之效至是不可加矣。 皇極非大中皇,乃天子極,乃極至,言皇建此極也。東 西南北,到此恰好,乃中之極,非中也。但漢儒雖說作 中字,亦與今不同。如云五事之中是「也。今人說中,只 是含胡依違,善不必盡賞,惡不必盡罰,如此,豈得謂 之中?」

自「水曰潤」,下至「稼穡作甘」,皆是二意。水能潤能下,火 能炎能上。金曰從、曰「革」,從而又能革也。

忽問:「如何是『金曰『從革』』?」對曰:「是從己之革。」曰:「不然。是 或從或革耳。從者,從所鍛制;革者,又可革而之他,而 其堅剛之質依舊自存,故與『曲直』」、「『『稼穡』皆成雙字。『炎 上』者』,上字當作上聲;『潤下』,下字當作去聲,亦此意。」 問:「視聽言動,比之《洪範》五事,動是貌字否?如『動容貌 之謂』。」曰:「思也在這裡了。動容貌是外面底,心之動便 是思。」又問:「五行比五事。」曰:「曾見吳仁傑說得也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