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11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世矣,於余則固能保有之,於其後則非余所知也。然 物亦有數,或存或亡,安知異日終不亡哉?故記盛衰 之跡,俾子孫知其所自,則庶乎或有能保之者矣。書 多用油拳紙方冊,如笏頭青縑為褾,字體工拙不一, 《史記》《晉書》或為行書,筆墨尤勁。其末用「越州觀察使」 印,亦有江氏所題。余在杭州命善書者補其缺,未具 也。

先祖早歲登科,遊宦四方,留心典籍,「經營收拾所藏 書逮數萬卷,皆手自校讎,貯之于鄉里,汝陰士大夫 多從而借傳。」元符末,坐黨籍,讁官湖外,乃於安陸卜 築,為久居計,輦置其半於新居。建炎初,寇盜蜂起,惟 德安以邑令陳規,元則帥眾堅守,秋毫無犯。事聞,擢 守本郡。先祖之遺書留空宅中,悉為元則載之而去。 後十年,元則以閣學士來守順昌,亦保城無虞。先祖 汝陰舊藏書猶存,又為元則所掩,有二處之書,悉歸 陳氏,先人每以太息,然無理,從而索之。先人南渡後, 所至窮力抄錄,亦有書幾萬卷。明清憂患之初,年幼 力弱,秦伯陽遣浙漕吳彥猷渡江,攘取大半。丁卯歲, 秦會之擅國,言者論會稽士大夫家「藏野史,以謗時 政,初未知為李泰發家設也。是時,明清從舅氏曾宏 父守京口,老母懼焉,凡前人所記本朝典故,與夫先 人所述史槁雜記之類,悉付之回祿。每一思之,痛心 疾首。後來明清多寓浙西婦家,煨燼之餘,所存不多, 諸姪輩不能謹守,又為親戚盜去,或它人久假不歸, 今遺書十不一存。每一歸,展省舊篋,不忍復啟」,但流 涕而已。

唐著作郎杜寶《大業幸江都記》云:「隋煬帝聚書至三 十七萬卷,皆焚於廣陵,其目中蓋無一帙傳於後代。」 靖康俶擾,中祕所藏與士大夫家者,悉為烏有。南度 以來,惟葉少縕少年貴盛,平生好收書,逾十萬卷,寘 之霅川弁山,山居建書樓以居之,極為華煥。丁卯冬, 其宅與書俱蕩一燎。李泰發家舊有萬餘卷,亦以是 歲火於秦,豈「厄會自有時邪?」

《揮麈餘話》,「毋丘儉貧賤時,嘗借《文選》于交游間,其人 有難色,發憤異日若貴,當板以鏤之遺學者。」後仕王 蜀為宰,遂踐其言刊之。印行書籍,創見於此,事載陶 岳《五代史補》。後唐平蜀,明宗命太學博士李鍔書《五 經》,倣其製作,刊板於國子監。監中印書之始,今則盛 行於天下,蜀中為最。明清家有鍔書印本,《五經》存焉, 後題「長興二年」也。

宋釋文瑩《玉壺清話》:興國中,太宗建祕閣,選三館書 以寘焉,命參政李至專掌。一日,李昉、宋琪、徐鉉三學 士扣新閣求書一觀,至性畏慎,曰:「扄鑰誠某所掌,籤 函中羃,嚴祕難啟,奈諸君非所職,窺不便。」三人者笑 謂至曰:「請無慮主上文明,吾輩苟以觀書得罪,不猶 愈他咎乎?」因強拉祕鑰啟窺,至密遣閣使聞奏。上知 之,亟走就閣賜飲,仍令盡出圖籍古畫,賜昉等縱觀。 昉上言請升祕閣于三館之次。從之,仍以飛白閣賜 之。及賜草書《千字文》,至,請勒石,上曰:「《千字文》本無籍, 梁武帝得鍾繇破碑,愛其書,命周興嗣次韻而成之, 俚無足取。夫孝為百行之本,卿果欲勒石,朕不惜為 卿寫《孝經》本,刻於閣,以敦教化也。」

《楓窗小牘》:「國朝開獻書之路,祥符中,獻書者十九人, 賜出身,得書萬七百五十四卷。宣和五年,三館參校 滎州助教張頤所進書二百二十三卷,李東一百六 十二卷,皆係闕遺,乞加褒賞。頤賜進士出身,東補迪 功郎。七年,取索到王闡、張宿等家藏書,以三館《祕閣 書目》比對,所無者凡六百五十八部,二千四百一十」 七卷闡補承務郎,宿補迪功郎。

太宗命儒臣輯《太平廣記》,時徐鉉實與編纂。《稽神錄》, 鉉所著也。每欲採擷,不敢自專,輒示宋白,使問李昉, 昉曰:「徐率更以博信天下,乃不自信而取信於宋拾 遺乎?詎有率更言無稽者,中採無疑也。」于是此錄遂 得見收。

余從祖姑婿陳從易得與太清樓校勘。天聖三年六 月,陳以《十代興亡論》,妄加塗竄,同官皆降職。

崇寧二年五月,祕閣書寫成二千八十二部,未寫者 一千二百十三部,及闕卷二百八十九,立程限繕錄。 政和七年十一月十四日戊戌,校書郎孫覿奏:「四庫 書尚循崇文舊目,頃訪求遺書,總目之外,凡數百家, 幾萬餘卷,請撰次增入總目,合為一卷。」詔覿等撰次, 名曰《祕書總目》。及汴京不守,悉為金人輦去。車駕渡 江,詔搜江浙閩粵載籍,《四庫》至四萬四千四百八十 六卷,較《崇文舊目》多一萬三千八百十七卷。又思陵 以萬幾之暇,御書《六經》《論語》《史記》列傳,刊石立于太 學。典籍之盛,無媿先朝。第奇祕闕逸,較前少損,所增 多近代編述耳。

《夢溪筆談》:「舊校書官多不惜職事,但取舊書,以墨漫 一字,復注舊字於其側,以為日課。自置編校局,只得 以朱圍之,仍於卷末書校官姓名。」

板印書籍,唐人尚未盛為之。自馮瀛王始印《五經》,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