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理學彙編經籍典

 第四十六卷目錄

 經籍總部紀事八

經籍典第四十六卷

經籍總部紀事八

《揮麈前錄》:國朝承五代搶攘之後,三館有書僅萬二 千卷。乾德以後,平諸國,所得浸廣。太宗鄉儒學,下詔 搜訪民間,以開元四部為目,館中所闕及三百已上 卷者,與一子出身。端拱元年,分三館之書別為書庫, 目曰「祕閣。」真宗咸平三年,詔中外臣庶家有收得三 館所少書籍,每納一卷,給千錢送判館看詳,委是所 「少書數及卷帙別無差誤,方許收納。其所進書及三 百卷以上,量才試用與出身。」又令三館寫《四部書》二 本,一置禁中龍圖閣,一置後苑之太清樓,以便觀覽。 八年,榮王宮火,延燔三館,焚爇殆遍。於是出禁中本 就館閣傳寫,且命儒臣編類讎校。校勘、校理之官,始 於此也。嘉祐五年,又詔中外士庶許上所闕書,每卷 支絹一匹,及五百卷特與文資。元豐中,祕書省三館 併歸省,中書亦隨徙。元祐中,重寫御前書籍,又置校 對黃本,以館職資深者為之。又置重修《晉書》局,不久 皆罷去。宣和初,蔡攸提舉祕書省,建言置補御前書 籍所,再訪天下異書,以資校對。以侍臣十人為參詳 官,餘為校勘。又以進士白衣充檢閱者數人。及年,皆 命以官,未畢而國家多故,靖康之變,諸書悉不存。太 上警蹕南渡,屢下搜訪之詔,獻書補官者凡數人。秦 熹提舉祕書省,奏請命天下專委守臣,又有旨錄會 稽陸氏所藏書上之。今中祕所藏之書,亦良備矣。 承平時,士大夫家如南都戚氏、歷陽沈氏、廬山李氏、 九江陳「氏、番易吳氏,但有藏書之名,今皆散逸。近年 所至郡府,多刊文籍,且易得本傳錄。仕宦稍顯者,家 必有書數千卷,然多失於讎校也。」吳明可帥會稽,百 廢具舉,獨不傳書。明清嘗啟其故云:「此事當官極易 辦,但僕既簿書期會,賓客應接,無暇自校子弟,又方 令為程文,不欲以此散其功,委之它人,孰肯」盡心,漫 盈箱篋,以誤後人,不若已也。

《揮麈後錄》:「太宗既得吳越版籍,繼下河東,天下一統, 禮樂庶事,粲然大備。」錢文僖惟演嘗纂書,名《逢辰錄》, 排日盡書其父子承恩榮遇及朝廷盛典,極為詳盡。 明清家有是書,為錢仲韶竽假去乾沒,至今往來于 中,安得再見,以補史之闕文。

仁宗即位,方十歲,章獻明肅太后臨朝。章獻素多智 謀,分命儒臣馮章靖元、孫宣公奭、宋宣獻綬等,采摭 歷代君臣事跡為《觀文覽古》一書,祖宗故事為《三朝 寶訓》十卷,每卷十事。又纂郊祀儀仗為《鹵簿圖》三十 卷,詔翰林待詔高克明等繪畫之,極為精妙。敘事于 左,令傅姆輩日夕侍上展玩之,解釋誘進,鏤板于禁 中。元豐末,哲宗以九歲登極,或有以其事啟于宣仁 聖烈皇后者,亦命取板摹印,倣此為帝學之權輿,分 錫近臣及館殿時大父亦預其賜,明清家因有之。紹 興中為秦伯陽所取。

張唐英,字次功,西蜀人,與天覺為同胞兄也。熙寧中, 仕至殿中侍御史。嘗述《仁宗政要》上于朝,又盡作昭 陵朝宰執近臣知名之賢諸傳,其中今世所謂《嘉祐 名臣傳》者是也,特《政要》中一門耳,然印本亦未盡焉。 明清家有《政要全書》可考。次功父文蔚,范蜀公作墓 碑。

樊若水夜釣采石,世多知之。宋咸《笑談錄》云:李煜有 國日,樊若水與江氏子共謀,江年少而黠,時李主重 佛法,即削髮投法眼禪師為弟子,隨逐出入禁苑,因 遂得幸。法眼示寂,代其住持建康清涼寺,號曰「小長 老」,眷渥無間,凡國中虛實盡得之。先令若水走闕下, 獻下江南之策,江為內應。其後李主既俘,各命以官。 江後累典名州,家于安陸,子孫亦無聞。鄭毅夫為《江 氏書目記》,載文集中云:「舊藏江氏書數百卷,缺落不 甚完。予凡三歸安陸,大為摉訪,殘秩墜編,往往得之 閭巷間,無遺矣。僅獲五百十卷,通舊藏凡千一百卷。」 江氏遺書具此矣。江氏名正,字元叔,江南人。太祖時 同樊若水獻策取李氏,仕至比部郎「中,嘗為越州刺 史。越有錢氏,時書正借本謄寫,遂并其本有之。及破 江南,又得其逸書,兼吳越所得,殆數萬卷。老為安陸 刺史,遂家焉。」盡輦其書,築室貯之。正既沒,子孫不能 守,悉散落於民間,火燔水溺,鼠蟲齧棄,并奴僕盜去, 市人裂之以藉物。有張氏者,所購最多,其貧,乃用以 為爨,凡一篋書,為一「炊飯。」江氏書至此窮矣,然余家 之所有,幸而僅存者,蓋自吾祖田曹始畜之,至予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