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60 (1700-1725).djvu/1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學》《中庸章句》《或問》《論語孟子集註》《太極圖》《通書》《西 銘解》《楚辭集註辨證》《韓文考異》。所編次有《論孟集義》 《孟子指要》《中庸輯略》《孝經刊誤》《小學書》《通鑑綱目》《宋 名臣言行錄》《家禮近思錄》《河南程氏遺書》《伊洛淵源 錄》,皆行於世。熹歿,朝廷以其《大學》《語》《孟》《中庸訓說》立 於學官。又有《儀禮經傳通解》,未脫槁,亦在學官。平生 為文凡一百卷,生徒問答凡八十卷,《別錄》十卷。 黃榦字直卿,受業朱熹,熹病革,所著書授榦。榦知漢 陽軍,即郡治後鳳栖山為屋館四方士,立周、程、游、朱 四先生祠。知安慶府,日以五鼓坐堂治府事,晚入書 院講論經史。除大理丞,不拜,遂歸里。弟子日盛,編《禮》, 著書日不暇給,夜與之講論經史,亹亹不倦。有經解、 文集行於世。

張洽字元德。從朱熹學,自六經傳注而下,皆究其指 歸,至于諸史、百家、山經地志、老子浮屠之說,無所不 讀。嘗取《管子》所謂「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 神將通之」之語,心為窮理之要。所著書有《春秋集注》 《春秋集傳》《左氏蒙求》《續通鑑長編》《事略》《歷代郡縣地 里沿革表》、文集。

陳淳字安卿。朱熹來守其鄉,淳請受教。熹曰:「凡閱義 理,必窮其原,如為人父何故止於慈,為人子何故止 於孝,其他可類推也。」淳聞而為學益力,無書不讀,無 物不格,日積月累,義理貫通,洞見條緒。所著有《語》《孟》 《大學》《中庸口義》《字義詳講》《禮》《詩》《女學》等書。門人錄其 語,號《筠谷瀨口》《金山所聞》。

《儒林傳》:邢昺擢《九經》及第。咸平二年,受詔與杜鎬、舒 雅、孫奭、李慕清、崔偓佺等校定《周禮》《儀禮》《公羊》《穀梁 春秋傳》《孝經》《論語》《爾雅義疏》。及成,並加階勳。景德二 年,上幸國子監閱庫書,問昺經版幾何,昺曰:「國初不 及四千,今十餘萬,經、傳、正義皆具。臣少從師業儒時, 經句有疏者,百無一二,蓋力不能傳寫。今板本大備, 庶士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辰之幸也。」上曰:「國家雖 尚儒術,非四方無事,何以及此。」儒林全傳俱載經學部此亦紀其大略 孫奭,字宗古。《九經》及第,為國子監直講。太宗幸國子 監,召奭講書,嗟歎久之。仁宗即位,每講讀至前世亂 君亡國,必反覆規諷。仁宗意或不在書,奭則拱默以 俟,帝為竦然改聽。奭常掇《五經》切於治道者,為《經典 徽言》五十卷,又撰《崇祀錄》《樂記圖》《五經節解》《五服制 度》。常奉詔與邢昺、杜鎬校定諸經正義,《莊子》《爾雅釋 文》,考正《尚書》《論語》《孝經》《爾雅》謬誤及律音義。

王昭素博通九經兼究莊老尤精詩易。

孔維《九經》及第,歷國子祭酒。淳化初,嘗受詔與學官 校定《五經疏義》,刻板行。疾革,遺表以《五經疏》未畢為 恨。

孔宜子延世,至道三年召赴闕,以為曲阜令,襲封文 宣公,賜太廟御書印、《九經》。大中祥符二年三月,又遣 使賜太宗御書及《九經》書疏、《三史》,藏于廟。

崔頌判國子監太祖每臨幸國學召頌與語因及經 義應答無滯。

尹拙,梁貞明五年舉三史。周顯德初,拜國子祭酒,與 張昭及田敏同詳定經典釋文。宋初,遷祕書監。 田敏,唐天成初詔與馬鎬等同校《九經》。開寶四年卒, 年九十二。敏雖篤于經學,亦好為穿鑿,所校《九經》頗 以獨見自任。

辛文悅以《五經》教授太祖幼時從其肄業。

李覺太平興國五年舉九經,歷祕書丞。太宗以孔穎 達《五經正義》刊板,詔孔維與覺等校定。淳化初,上以 經書板本有田敏,輒刪去數字,命覺與孔維詳校。 崔頤正與弟偓、佺並舉進士,明經術。雍熙中,為國學 直講。判監李至上言:「本監先校定諸經注疏,其間文 字訛謬尚多,深慮未副仁君好古誨人之意。」蓋前所 遣「官,多專經之士,或通《春秋》者未習《禮記》,或習《周易》 者不通《尚書》,至於旁引經史,皆非素所傳習,以是之 故,未得周詳。伏見國子博士杜鎬、直講崔頤正、孫奭, 皆苦心彊學,博貫九經,問義質疑,有所依據。望令重 加刊正,冀除舛謬。」從之。咸平初,又有學究劉可名言 諸經板本多舛誤,真宗命擢官詳正,因訪達經義者 至,方參知政事,以頤正對。

崔偓佺國子監直講日於崇文院候對嘗撰《帝王年 鑑》十卷。

李之才師河南穆修,源流最遠。其圖書象數變通之 妙,秦漢以來鮮有知者。

胡旦喜讀書,既喪明,猶令人誦經史,隱几聽之不少 輟著「《漢春秋》《五代史》《將帥要略》《演聖通論》《唐乘家傳》 三百餘卷。」

劉顏好古學採漢唐奏議為「輔弼名對馮元等上其 書著《儒術通要》《經濟樞言》復數十篇。」

孫復退居泰山,范仲淹、富弼皆言復有經術,宜在朝 廷。除祕書省校書郎,歷中丞。復既病,韓琦言於仁宗, 選書吏,給紙筆,命其門人祖無擇就復家得書十五 萬言,錄藏祕閣,官其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