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507 (1700-1725).djvu/6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成子,舜時為尹壽子,夏禹時為真行子,殷湯時為錫 則子,文王時為文邑先生,一云守藏史或云在越為 范蠡,在齊為鴟夷子,在吳為陶朱公,皆見於群書,不 出神仙正經,未可據也。葛稚川云:「洪以為老子若是 天之精神,當無世不出,俯尊就卑,委逸就勞,背清澄 而入臭濁,棄天官而受人爵也。夫有天地則有道術, 道術之士,何時暫乏?是以伏羲以來,至於三代,顯名 道術,世世有之,何必」常是一老子也?皆由晚學之徒, 好奇尚異,苟欲推崇老子,故有此說。其實論之,老子 蓋得道之尢精者,非異類也。按《史記》云:「老子之子名 宗,事魏為將軍,有功,封于段。至宗之子注,注之子言, 言之元孫瑕,仕于漢。瑕子解,為膠西王太傅,家于齊。」 則老子本神靈耳。淺見道士,欲以老子為神異,使後 代學者從之,而不知此,更使不信長生之可學也。何 者?若謂老子是得道者,則人必勉力競慕。若謂是神 靈異類,則非可學也。或云:老子欲西度關,關令尹喜 知其非常人也,從之問道。老子驚恠,故吐舌,聃然,遂 有老聃之號。亦不然也。今按《九變》及《元生十二化經》, 老子未入關時,固已名聃矣。老子數易名字,非但一 聃而已。所以爾者,按《九宮》及《三五經》及《元辰經》云:「人 生各有厄會,到其時若易名字,以隨元氣之變,則可 以延年度厄。」今世有道者,亦多如此。老子在周,乃三 百餘年,二百年之中,必有厄會非一,是以名稍多耳。 欲正定老子本末,故當以史書實錄為主,並《老僊經》 祕文,以相參審。其他若俗「說多虛妄。」洪按:《西昇中胎》 及《復命苞》及《珠韜》《玉機》《金篇》《內經》皆云:「老子黃白色, 美眉廣顙,長耳大目,疏齒,方口厚脣,額有三五達理, 日角月懸,鼻純骨雙柱,耳有三漏門,足蹈二五,手把 十文。」以周文王時為守藏史,至武王時為柱下史。時 俗見其久壽,故號之為老子。夫人受命,自有通神遠 見者,稟氣「與常人不同,應為道主,故能為天神所濟, 眾僊所從。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金醴玉液, 次存元素,守一思神歷藏,行氣鍊形,消災辟惡,治鬼 養性,絕穀變化,厭勝教戒,役使鬼魅之法,凡九百三 十卷,符書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記者也。自有 目錄,其不在此數者,皆後之道士私所增益,非真文 也。老子恬淡無欲,專以長生為務者,故在周雖久,而 名位不遷者,蓋欲和光同塵,內實自然,道成乃去,蓋 僊人也。老子將去而西出關,以昇崑䮗。關令尹喜占 風氣逆,知當有神人來過,乃掃道四十里見老子,而 知是也。老子在中國都未有所授,知喜命應得道,乃 停關中。老子有客徐甲,少賃于老子,約日雇百錢,計 欠甲七百二十萬錢。甲見老子出關遊行,速索償不 可得,乃倩人作辭詣關,令以言老子。而為作辭者,亦 不知甲已隨老子二百餘年矣,唯計甲所應得直之 多,許以女嫁甲。甲見女美,尤喜,遂通辭于尹。喜得辭 大驚,乃見老子。老子問甲曰:「汝久應死,吾昔賃汝,為 官卑家貧,無有使役,故以《太元清生符》與汝,所以至 今日,汝何以言吾?吾語汝到安息國,固當以黃金計 直還汝,汝何以不能忍?」乃使甲張口向地,其《太元真 符》立出于地,丹書文字如新,甲成,一聚枯骨矣。喜知 老子神人,能復使甲生,乃為甲叩頭請命,乞為老子 出錢還之。老子復以《太元符》投之,甲立更生。喜即以 錢二百萬與甲,遺之而去,并執弟子之禮,具以長生 之事授喜。喜又請教誡,老子語之五千言,喜退而書 之,名曰《道德經》焉。尹喜行其道,亦得僊。漢竇太后信 老子之言,孝文帝及外戚諸竇皆不得不讀,讀之皆 大得其益。故文、景之世,天下謐然,而竇氏三世保其 榮寵。太子太傅疏廣父子深達其意,知功成身退之 義,同日棄官而歸,散金布惠,保其清貴。及諸隱士,其 遵老子之術者,皆外損榮華,內養生壽,無有顛沛于 險世。其洪源長流所潤,洋洋如此,豈非乾坤所定,萬 世之師表哉哉!莊周之徒,莫不以老子為宗也。 按《拾遺記》:「老聃在周之末,居反景日室之山,與世人 絕跡,惟有黃髮老叟五人」,或乘鴻鶴,或衣羽毛,耳出 於頂,瞳子皆方,面色玉潔,手握青筠之杖,與聃共談 天地之數。及聃退跡為柱下史,求天下服道之術,四 海名士,莫不爭至。五老即五方之精也。浮提之國 獻神通善書二人,乍老乍少,隱形則出影,聞聲則藏 形。出肘間金壺四寸,上有五龍之檢,封以青泥,壺中 有黑汁如淳漆,灑地及石,皆成篆隸科斗之字,記造 化人倫之始。佐老子撰《道德經》,垂十萬言,寫以玉牒, 編以金繩,貯以玉函。晝夜精勤,形勞神倦。及金壺汁 盡,二人刳心瀝血,以代墨焉。遞鑽腦骨取髓,代為膏 燭。及髓血皆竭,探懷中玉管,中有丹藥之屑,以塗其 身,骨乃如故。老子曰:「更除其繁紊,存五千言。」及至經 成工畢。二人亦不知所往。

按《高士傳》:商容,不知何許人也,有疾,老子曰:「先生無 遺教以告弟子乎?」容曰:「將語子。過故鄉而下車,知之 乎?」老子曰:「非謂不忘故耶?」容曰:「過喬木而趨,知之乎?」 老子曰:「『非謂其敬老耶』?容張口曰:『吾舌存乎』?」曰:「存。」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