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糞中有黃白凍子木瓜并白梅去鹽煎湯下。如痢止用棗子煎湯下。大能和胃進乳食。此是小兒常服之藥。

大柴胡湯

治小兒挾熱瀉利

柴胡八錢 黃芩、 赤芍各三錢 半夏泡,錢半 枳實去穰麩炒,半錢

右剉散,薑棗煎,加減服之。

欲下加大黃

黃連丸

治小兒挾熱瀉利

黃連半兩,淨洗,豬膽汁浸二夜,曬乾 瓜蔞根 烏梅肉 杏仁泡,去皮尖雙仁 石蓮肉各半兩

右為末,牛膽汁浸糕糊丸「麻子大」 ,每十五丸,煎烏梅、薑蜜湯下。

四逆散

治「少陰病。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又治挾熱洩瀉尿赤」

炙草 枳實炒黃 柴胡 白芍炒,各一兩

如咳者。加五味子、乾薑各半兩。

下利悸者加桂半兩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半兩。

泄利下重,先濃煎薤白湯,內藥末三錢匕,再煮一二沸,溫服。

右擣篩為細末,水飲調下二錢,日三服。

調中湯

治「夏月秋初,忽有暴寒折于盛暑,熱結于四肢,則壯熱頭疼,寒傷於胃,則下痢赤白。」

大黃七錢半, 「桔梗、 藁本 茯苓、 生甘草 葛根 黃芩 白芍藥、炒 白朮」各半兩

右,㕮咀,白水煎,量大小加減服之。得快氣利壯便歇。

去大黃加黃連、枳殼,止痢尤妙。或加地榆。或加當歸皆可。

感風加荊芥

秋宜下,當用大黃疏利。

黃芩湯

治「下利而頭痛胸滿,口苦咽乾,或往來寒熱而嘔,其脈浮大而弦,專治協熱而利者。」

黃芩一兩半,炒 白芍藥炒 甘草炙,各一兩

右㕮咀,每服三錢,棗子一箇,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嘔者。加製半夏、生薑汁。

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血脈壅實,臟腑生熱,頰赤多渴,五心煩躁,睡臥不安,四肢驚掣。及因乳哺不時,寒溫失度,令兒血氣不順,腸胃不調,小便少,大便澀。」 或溫壯連滯,欲成伏熱;或壯熱不歇,欲發驚癇。又治風熱結核,頭面瘡癤,目赤咽痛,瘡疹毒,一切壅滯,並宜服之。

赤芍藥 當歸 生甘草 大黃各一兩

右剉散。三歲以上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作兩服。

治挾熱瀉不止。加木香、煨大黃。

欲利小便用赤芍藥

虛熱加甘草

不利減大黃

「冒風邪。」 加去節麻黃。

中風體強,眼睛上視。加獨活。量兒大小虛實加減,微溏利為度。

可加荊芥。更有加味清涼飲子。可詳證通用。

香橘餅

治傷冷瀉利

木香 青皮炒 陳皮各一錢 厚朴薑汁炒、 神麴炒 麥芽炒,各半兩。

右為末,蜜丸為餅,紫蘇米飲調下。

一方加砂仁

全蠍觀音散

止吐瀉截虛風

黃芪蜜炙 人參 木香 白茯苓 大粉草炙 石蓮肉 扁豆炒,各一兩 白芷 全蠍各七錢 羌活 防風 天麻各八錢

右剉散,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服,加薑棗煎。

調中散

治傷食瀉,凡此瀉不宜便補,先用食藥或紫霜丸,取其積盡,然後可補。《經》云:「食瀉重當取,疳虛用補虛,良醫明妙理,何慮疾難除。」

人參 白茯苓 白朮炒 木香 乾薑炮。

藿香 香附子炒去毛 砂仁炒 甘草炙

丁香各一兩。

右為末,每服一錢,薑棗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