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5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薛己曰:「按胃傷則嘔,脾傷則瀉,故用前藥調補胃氣,以化生津液。如無他證,只因胃氣虛而津液不足者,用四君子湯尤效。」

四君子湯

治「脾氣虛弱。飲食不化。腸鳴泄瀉。或嘔噦吐逆。」

人參 白茯苓 白朮 甘草炙,各五分

右水煎服

四物湯

治「肝經血虛發熱,日晡益甚,或煩躁不寐。」

當歸、 熟地黃各二錢, 白芍藥一錢, 川芎五分。

右作二劑水煎服

八珍湯

治「氣血俱虛,或因失血過多,或因剋伐元氣,以致內熱發熱,肢體瘦瘁。」

即四物、四君二湯合服。

十全大補湯

治「氣血虛熱,或因病後惡寒發熱,或自汗盜汗,食少體倦,或發熱作渴,頭痛眩暈等證。」

即《八珍湯》加黃芪、肉桂。

六君子湯

治「脾胃虛弱,體瘦面黃,或久患瘧痢,不思乳食;或嘔吐泄瀉,飲食不化,或時患飲食停滯,或母有前證,致兒為患。」

人參、 白朮、 茯苓各二錢, 陳皮、 半夏

甘草炙,各一錢

右每服二三錢,薑棗水煎。

補中益氣湯

治「中氣不足,困睡發熱,或元氣虛弱,感冒風寒,或乳母勞役發熱,致兒為患。」

黃芪炙 人參 白朮炒 甘草炙 當歸 陳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薑棗水煎

香砂助胃膏

治胃寒吐瀉,乳食不化。

人參 白朮炒 白茯苓各五錢 甘草炙。

丁香各一錢,去胃中寒 砂仁四十箇,下氣消食 山藥一兩 白豆蔻十四箇,寬胃暖脾,進食

肉豆蔻四箇,煨。溫中補脾,下氣運化,非比香附、陳皮 之駃泄也。

右為末,煉蜜丸芡實大,每服二三丸,米飲磨化。一方加木香三錢。

人參養胃湯

治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寒熱如瘧,或嘔逆惡心,平胃散中用厚朴,佐以蒼朮,正為泄上焦之濕,平胃土不使太過而致其和耳,非溫補脾胃也。

人參 厚朴薑製 蒼朮製發汗 半夏湯泡 炙草二錢, 草菓仁虛弱不能者宜此。 藿香、 茯苓各五錢,調胃氣。 橘紅二錢五分。

右每服二三錢,薑三片,烏梅一箇,水煎。

四神丸

治脾腎稟虛,泄瀉不食,或不食去後不實,或乳母患此,致兒為患。

肉豆蔻、 《北五味子》各二兩, 《補骨脂》四兩

吳茱萸一兩。

右為末,用水二碗,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和末,丸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子母竝服。

五苓散

治霍亂吐瀉,躁渴飲水,小便不利。有辰砂,名「辰砂五苓散。」

澤瀉五錢。 豬苓、 官桂、 赤茯、 白朮各三錢。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白湯調下。

《幼科全書》曰:「此乃分理陰陽之要藥。」

薛己曰:「按前證若津液偏滲於大腸,大便瀉而小便少者,宜用此藥分利。若陰陽已分而小便短少者,此脾肺氣虛而不能生水也,宜用補中益氣湯加麥冬、五味。虛火上炎而小便赤少者,此肺氣受傷而不能生水也,用地黃丸加麥冬、五味。」

玉露散

治傷熱吐瀉黃色

石膏煅,《幼科全書》用滑石、 寒水石各五錢, 甘草二錢五分。

右為末,每服五分,白湯調下。

海藏曰:「非腎熱相火大盛者,不宜服此。」

薛己曰:「按前證若飲食如常,作渴飲冷,屬胃經實熱,宜用此藥。若食少體倦,或善噫瀉黃,此脾虛色陷也,宜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若瀉而變青,更兼腹脹,或善怒,此脾虛肝所乘也,宜用前湯,更加木香。」

木瓜丸

治生下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