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4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能分別水穀,升降陰陽。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寒多 不飲水者,理中丸。詳此治法,得非欲平中焦乎? 凡暑令吐瀉,手足指熱,作渴飲冷者,屬陽證,宜清涼 之劑;手足指冷。作渴飲熱者。屬陰證。宜溫補之劑。凡 病屬陰證。誤用寒涼者死。則手足青黯。或遍身皆然。

冬春治表

傷寒吐瀉,身溫,乍涼乍熱,睡多氣粗,大便黃白色,嘔 吐,乳食不消,時咳嗽,更有五臟兼見證,當煎入臟君 臣藥,先服大青膏,後服「益黃散。」如先曾下,或無下證, 慎不可下,此乃脾肺受寒,不能入脾也。

潔古云:「身溫吐瀉咳嗽,是風木入於脾,母虛其子亦弱。法當煎檳榔豆蔻湯,下大青膏,後服益黃散。」

傷風吐瀉,身熱多睡,能食乳,飲水不止,吐痰,大便黃 水,此為胃虛熱渴吐瀉也。當生胃中津液,以止其渴, 止後用發散藥。止渴多服白朮散,發散大青膏主之。

《潔古》云:「吐瀉身熱而渴,小便少者,五苓散主之。身熱而嘔者,當服白朮散後,煎檳榔木香湯,下大青膏。」

傷風吐瀉,身涼吐沫,瀉青白色,悶亂不渴,哽氣長出 氣,睡露睛,此傷風荏苒輕怯,因成吐瀉,當補脾,後發 散,大青膏主之。此二證多病於春冬也。

潔古云。「身涼吐瀉不渴者。則知為寒。煎附子桂枝湯。下大青膏。」

小兒傷於風冷,病吐瀉,醫謂脾虛,以溫補之不已,復 以涼藥治之,又不能散,謂之「本傷風。」醫者亂攻之,因 脾寒積虛,內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餘日,其證多睡 露睛身溫,風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為瀉。當去脾間 風,風退則痢止,宣風散主之,後用史君子丸補其胃。 亦有諸吐瀉久不瘥者,則脾虛生風而成慢驚矣。 吐瀉過多。脾胃虛乏。欲生風候者。四君子加白附子 減半。生薑煎服。

身熱瀉黃多渴為熱宜涼劑

曾氏云:「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脣紅,吐來 面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錢氏以吐瀉身 熱,瀉黃多渴作熱病治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黃散相 間服;在春冬,用白朮散、大青膏相間服。

肢冷瀉青不渴為寒宜溫藥

曾氏云:「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 或白凍,吐亦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 沉濡,此為冷也。」《錢氏》以吐瀉身涼,瀉青不渴作寒病, 在秋以益黃散主之,在冬春以益黃散、大青膏相間 服。

吐利,四肢脹逆,腦門低陷,四君子加藿香、丁香、芍藥 等分,煎服。

肢溫瀉黃白似渴為寒熱雜合病

《錢氏治法》在夏秋,用玉露散、益黃散相間服;在冬春, 用益黃散、大青膏相間服。

宿食

《錢氏》云:「吐瀉乳不化,傷食也,宜下之。」馮承務子五歲, 吐瀉壯熱,不思食飲。《錢氏》見目中黑睛少而白睛多, 面色恍白,曰:「此子必多病。」面色恍白者,神怯也。黑睛 少者,腎虛也。黑睛屬水,本怯而虛,故多病也。縱長成, 必肌膚不壯,不耐寒暑,易虛易實,脾胃亦怯。更不可 縱恣酒慾,若不保養,不過壯年也。面上常無精神光 澤者,如婦人之失血也。今吐利不食,壯熱者,傷食也。 又虛怯不可下,下之虛入肺則嗽,入心則驚,入脾則 瀉,入腎則益虛。但宜以消積丸磨化之,為微有食也。 如傷甚則可下,不下則成癖也。若實食在內,亦可下 也,下畢補脾必愈。隨其虛實,無不效者。

錢氏曰:「吐乳瀉黃,是傷熱乳;吐乳瀉青,是傷冷乳。皆 當下之,此迎奪之法也。不若傷熱者,用五苓散以導 其逆;傷冷者,用理中湯以溫其中,自然平復。」

脾經積滯未除,再為飲食所傷,不吐則瀉,不瀉則吐, 宜以三稜散化積,守胃散和中。

心腹痛

兒冷熱不調,乳哺不節,使陰陽清濁之氣相干,而變 亂腸胃間,則成霍亂。而心腹痛者,冷氣與真氣相擊, 或上攻心,下攻腹,故痛。

禁忌

鄭氏云:「小兒吐瀉,因外傷風冷,內傷乳食,或兒啼未 定,氣息未調,以乳飼之。氣逆於上,則停滯胸膈,致令 嘔吐;氣逆於下,則傷脾胃,致令泄瀉。上下氣逆,吐瀉 俱作。凡小兒只吐不瀉者逆,其吐必有痰,發驚者,十 無一生。若只瀉不吐,或吐瀉俱發者,日久不退,亦變 陰癇。治之乃暫斷其乳,輕者週時,重者三日,宜頻與」 稀粥,服藥速效,十全八九。或者不信是言,以小兒藉 乳為命,不肯暫斷,然乳固不可斷也。殊不知因乳所 傷得之者,若再以傷之乳,乳之如抱薪救火藥,何功 之有?其間有不斷服藥得安者,蓋輕患也。亦有因輕 致重,夭橫者多矣。

《活幼心書》云:「小兒吐瀉不止,大要節乳,徐徐用藥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