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4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五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三十五

  小兒吐瀉門二

  王肯堂證治準繩吐瀉 夏秋治裡 冬春治表 身熱瀉黃多渴為熱宜

  涼劑 肢冷瀉青不渴為寒宜溫藥 肢溫瀉黃白似渴為寒熱雜合病 宿食 心腹痛

  禁忌 吐 寒吐 熱吐 毒氣吐 傷乳吐 瀉 冷瀉 熱瀉 傷食瀉 驚瀉 暴瀉

  久瀉 飱瀉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吐瀉 吐啘哯 瀉 吐瀉 傷風吐瀉 傷食吐

  乳 冷熱吐瀉

  陳治幼幼近編吐瀉

藝術典第四百五十五卷

醫部彙考四百三十五

小兒吐瀉門二

《明王肯堂證治準繩》

吐瀉

小兒吐瀉併作,即名霍亂。有心痛而先吐者,有腹痛 而先瀉者,莫不由中焦而作。上焦主納而不出,中焦 主腐化水穀,而生榮衛,灌溉百骸;下焦分別水穀,主 出而不納。脾居中州,胃為水穀之海,乳哺入胃,脾能 剋化,然後水穀分。臍上一寸有分水穴傳變得宜,豈有吐瀉之 患?凡小兒吐瀉,皆因六氣未完,六淫易侵,兼以調護 失宜,乳食不節,遂致脾胃虛弱,清濁相干,蘊作而然。 有先瀉而後吐者,乃脾胃虛冷,其候「先瀉白水,吐亦 不多,口氣緩而神色慢,額前有汗,六脈沉濡,此為冷 也。有先吐而後瀉者,乃脾胃有熱,氣促脣紅,吐來面 赤,脈洪而數,渴飲水漿,此為」熱也。冷熱之分,要須詳 審。

吐瀉昏睡露睛者,胃虛熱,白朮散、和中散主之。 吐瀉昏睡不露睛者,胃實熱,錢氏玉露散、河間益元 散主之。

夏秋治裡

小兒初生三日內,吐瀉壯熱,不思乳食,大便乳食不 消,或白色,是傷寒,當下之併和胃。下用白餅子,和胃 用益黃散主之。

兒生三日已上至十日吐瀉,身溫涼,不思乳食,大便 青白色,乳食不消,上實下虛也。更有五臟兼見證: 肺、睡、露睛、喘氣。

心驚悸。飲水

脾。困倦饒睡。

肝:呵欠煩悶。

腎不語畏明。

當先視兒兼臟證,先瀉其所實者,而補其虛。如脾虛, 益黃散主之。此二證多病於秋夏也。

凡小兒盛暑吐瀉,邪熱在下焦則瀉,在上焦則吐。亡 津必渴,用玉露散,雖吐,時時與啜之,過三日必愈。 如身熱脈大,小便黃,用五苓、益元各半,熱湯調溫服 之。

如身涼脈細,小便青,早晨益黃散,午後玉露散。 如過四五日困弱,宜異功散、和中散、開胃丸。

如有風而瀉,用「防風羌活」,謂吐瀉兼肝病風搐拘急 也。

「有熱而瀉,用黃連、黃芩、大黃」,謂吐瀉兼心病身熱也。 「有寒而瀉用附子」,謂吐瀉兼腎病,身冷,或足脛寒而 逆也。

有濕而瀉,用白朮茯苓。謂吐瀉兼本臟脾病,多睡體 重昏倦也。

有肺病而瀉,用芍藥、桂心定喘,麥冬、人參。甚者多檳 榔;大便不通,加大黃,謂吐瀉兼肺病喘嗽也。

更詳看病新舊,新則止之,久則有腸風之患,宜推陳 致新。法當宣風散導過,後用入臟君臣藥調之,宜「益 黃散。」

有小兒盛夏初秋,遇夜乘風,渴而飲水過餐生冷果 物,攻激腸胃,遂乃暴吐暴瀉,傳作手足俱痹,筋攣而 痛,痛則神志不寧。以驚證治之,誤矣。所謂筋遇寒則 引縮。又以陽明養宗筋,屬胃與大腸,因內傷生冷飲 食,外感風邪,吐瀉交作,胃氣因虛,不能養其宗筋,亦 致攣急。此證口氣溫,面色慘,脈沉緩。再以手按兩膝 腕下,見筋縮而引於皮間,是其候也。治以理中湯加 附子,半生半炮,水薑熟煎,空心溫服。更詳虛實冷熱 為治可也。

有數歲小兒,忽患吐瀉,始自夏秋,晝近極熱之地,解 衣乘涼,夜臥當風之所致。蓋先感熱,後感冷,陰陽相 搏,氣射中焦,名為霍亂。《活人書》用香薷散調治,以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