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3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澀為寒,水糓不化而色不變,吐痢腥穢,澄澈清冷,青 白不澀,身涼不渴,脈遲細而微者,寒證也。

糓雖不化,而色變非白,煩渴,小便黃赤而澀者,為熱 證。世傳小兒吐痢霍亂,食乳未及消化,而痢尚白,便 論為寒證,誤矣。仲景云:「熱邪不化糓」,豈為寒也。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身熱吐瀉

凡小兒身熱,吐瀉腹滿,不進飲食,可急與牛黃通膈 丸,下過四五行則自愈矣。蓋乳食便屬水,甚則成濕, 以《治濕法》治之,用燥熱之藥非也。

凡小兒水泄不止,可用五苓散與益元散各停,用新 水調下三二錢,頻服,不拘時候。若暴速注下,甚者屬 火,涼膈通聖等散治之。用者勿輕,非深於造化者,未 易此語。

水瀉

小兒暴注,水瀉不止。《內經》曰:「此名暴速注瀉。」久而不 愈者,為涌泄注下。此乃火運太過之病也,火注暴速 故也。急宜用新汲水調下甘露飲子、五苓散、天水散, 或用井花水煎此藥,放冷服之,病即瘥矣。不可用御 米殼、乾薑、豆豉、聖散子之類。縱然瀉止,腸胃氣滯不 通,變為腹脹。此法宜分陰陽,利水道,乃為治法之妙 也。

久瀉不止

凡小兒久瀉不止,至八九月間,變為秋深冷痢,泄瀉 青白,時時撮痛,乳瓣不化,可用「養脾丸」如黍米大,每 服二三十丸,米飲送下,日進三服則愈。《益黃散》亦可 用之。

凡治小兒之法,不可用極寒極熱之藥,及峻補峻瀉 之劑,或誤用巴豆、杏仁、硫黃、膩粉之藥。若用此藥,反 生他病。小兒易虛易實,腸胃嫩弱,不勝其毒。若治之 宜用分陰陽,利水道最為急,用桂苓甘露散之類。

《朱震亨幼科全書》

嘔吐

有物無聲曰吐。有聲無物曰嘔。有聲有物曰嘔吐。其 證有三。有寒。有熱。有食。積傷。

凡寒吐者。吐時少而出物多。此胃家受寒也。或用胃 苓丸。煨薑湯吞。或以理中丸治之。寒吐食不化。不惡 食。

凡熱吐者,吐時多而出物少,此胃家有熱也,以二陳 湯加黃連、煨乾薑治之。熱吐食化,不惡食。

凡食積吐者,要分三焦,明白俱能食。如食時即吐者, 此積在上焦胃口也,宜用淡鹽湯吞下,後用鵝翎毛 掃口中,令其吐盡舊積。以二陳湯加煨乾薑、神麯、炒 麥芽、炒杏仁治之。

如食下一二時而吐者,此積在中焦胃下口,過小腸 上口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通去舊積,後以二陳湯 加消導藥治之。

如早食晚吐,晚食早吐者,此食在下焦小腸口下過 大腸口上處也。先以「丁香脾積丸」下之,後以二陳湯 加消導藥治之。消導藥如神麴、麥芽、砂仁、香附之類。 如嘔吐久而諸藥不納者,此胃口伏火關格之病,用 理中湯加童便、豬膽汁仝炒,煎服即止,神效妙不可 言。

如嘔吐出蛔蟲者,以理中湯加烏梅一箇,附子一小 片,黃蘗、川椒一服即止。

如嘔吐後而瘦弱者,只以「集聖丸」調之。

如諸吐不納藥者,此陰盛拒陽也。必加童便、豬膽者, 蓋童便味酸鹹性寒,膽汁味苦性寒,以和理中湯服, 則陰體漸消,陽性乃發。此《內經》所云:伏其所主,先其 所因也。非吾子孫不示。

凡吐不止。目上頭後仰者不治。 《祖傳》治嘔吐,只用胃苓丸,煨薑湯送下,不問寒熱皆 效。凡吐不止,服藥無效,更加煩悶不治。

西江月

嘔吐飲食不納,任從湯藥難嘗。此為陰盛隔孤陽,到 是時醫魔障。廖朮煨薑熟附,烏梅童便尤良。豬膽仝 入慢精詳,此法應如影響。

一等蚘蟲吐出,此為蚘厥多陰,烏梅丸子效如神,一 服蚘安吐定。又有咳而嘔者,化痰順氣須明「如常吐 嘔,只胃苓湯用煨薑作引。」

泄瀉

凡泄瀉皆屬濕,其證有五,治法以分利升提為主,不 可一例混施。如泄瀉青白,或乳食不化,腸痛四肢冷, 面晃白,不作渴者,此寒濕也。其證多得於冬,以五苓 散作引,吞化理中丸即止。如寒甚不止者,理中湯加 附子一片即效。

如泄瀉黃稠,腹痛作熱,面紅口渴,此熱濕也,其證多 得於夏,以五苓散加滑石、甘草、木通治之。甚者以玉 露散、理中湯即效。

如泄瀉不住成黃水者,或渴或不渴,此風濕也,其證 多得於夏,以五苓散加防風、蒼朮、羌活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