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9 (1700-1725).djvu/10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有時時瀉清水如生米汁,是受傷而復有積,煩悶啾 唧,常以生嗔,名為驚積。先解驚,後理積。解驚五苓散 或百解散,理積三稜散,或烏犀丸及三解散、炒神麴、 生薑煎湯,調服醒脾散、沉香檳榔丸,寧驚化積,壯氣 和胃,仍節冷乳,自然平治。

虛中積

其候渾身微熱,不思飲食,昏昧神緩,抱著一似睡未 覺,肚熱足冷者,多因吐瀉大病及攻擊之後而得此 候。茅先生先用青金丸取積,後用勻氣醒脾散調理, 常服「萬靈丸」、保童丸即愈。

實積

其候大便不通,風毒瘡癤,喉閉咋腮,咽中涎響。茅先 生先用奪命散吐下熱涎,後用勻氣散、醒脾散調理, 常服牛黃膏、天竺黃散、鎮心丸即愈。

痃癖

茅先生論:「小兒生下五箇月日,上至七歲,有結癖在 腹成塊如梅核大,來去或如卵大,常叫疼痛者,亦分 數類。在左脅下痛者名痃氣,在右脅下痛者名癖氣。 下蓬莪朮散夾健脾飲與服即愈。如見面黑,眼直視, 瀉黑血,鼻口冷,手足冷,不進食者死。」

錢氏論:「小兒病癖,由乳食不消,伏在腹中,乍涼乍熱, 飲水或喘嗽,與潮熱相類,不早治必成疳。以其有癖, 故令兒不食,致脾胃虛而熱發,故引飲過多,即蕩滌 腸胃,亡失津液,胃不能傳化水糓。其脈沉細,益不食, 脾胃虛衰,四肢不舉,諸邪遂生,鮮不瘦而成疳矣。」 《仁齋》曰:「癖者血膜包水,側僻于脅旁,時時作痛也。惟 癖」為能發潮,為能生寒熱,故瘧家中脘多蓄黃水,日 久而復結癖,寒熱不已,有是疾者以此。小兒臟腑和 平,榮衛調暢,則津液自然流通,縱使多飲水漿,不能 為病。惟乳哺失調,三焦關隔,以致水飲停滯腸胃,不 能宣通,如冷氣搏之,則結聚而成癖。輕者用導滯木 香丸,重者用「取癖丸。」

曾氏曰:「嬰兒始生,禀賦未完,失於襁褓之不謹,乳哺 之不節,外為六淫侵襲,內因五臟氣虛冷積久停於 脾,不能剋化,結成癖塊,突于脅下,或左或右。其疾皆 因積滯蘊作,致有寒熱,或腹肚疼痛,或晝涼夜熱。治 療之法,氣實者亦須溫正胃氣,後用烏犀丸或水晶 丹下之。如過二三次,即以稀粥略止,候所作形證消」 盡。方投補益之劑。氣虛者先與「調脾胃固真元。神色 稍正。飲食進多。如前法下之。若太虛甚。用三稜散、化 癖丸漸消之。順適陰陽。以平為期。」然先補後瀉。行迎 奪之法。則取去陳寒冷積。若面黃脣白。髮。肌瘦乃 為虛極,不可輕下,但徐徐用藥消化調理為上。若兒 小者,更令乳母常服藿香飲,使藥從乳過,亦少助也。

痞結

此痞在腹內,與心下之痞不同,宜常服進食丸。按:進 食丸有巴豆,豈宜常服。甘遂有大毒,瀉水如決江河, 非十分壯實,十分危急,十分水氣,三者俱備,未可輕 用。今以為痞結主方,謬矣。

痞癖既久,飲食減少,脾氣心虛,久而不愈。必先以固 胃氣為主,使養正則積自除。若欲直攻其結,不惟不 能善消,抑亦損其脾土,脾土既虧,必變證百出矣。當 參各類,及隨見證而主治之。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食氣積癖論

小兒積聚癖癥者,其證不同。積聚乃氣之所致,不可 輕治。脾胃既已虛冷,飲食先已不化,乳哺再稍失其 宜,便乃成傷也。其候身體壯熱,口中氣溫,面黃腹脹, 目無精光,或白睛多,喜睡,四肢垂嚲,畏食壯熱,大便 酸臭,或為吐瀉,水糓不消,須宜穩藥剋化,不可便行 駃藥取轉。小兒氣實,脾胃壯者,化之有漸;若氣怯脾 胃弱者。但稍失調養。便成傷也。

方一

雙紫圓千金方下同

治小兒身熱頭痛,飲食不消,腹中脹滿,或小腹絞痛,大小便不利,或重下數起。小兒無異疾,惟飲食過度,不知自止,哺乳失節,或驚悸寒熱,惟此丸治之不瘥,更可重服。小兒欲下,是其蒸候,哺食減少,氣息不快,夜啼不眠,是腹內不調,悉宜用此丸,不用他藥,數用神驗。《千金》不傳。今詳序例中,凡云服紫丸者,即前變《蒸篇》中四味者是也。云「服紫丸不下者,服赤丸,赤丸差駃,病重者當用之。」 方中並無赤丸,而此用硃砂,又力緊於紫丸,疑此即是赤丸也。

巴豆霜, 蕤核仁各十八銖 《麥門冬》十銖

甘草五銖 甘遂 硃砂飛,各二銖 牡蠣

蠟各八銖。

右八味,以熟湯洗巴豆,研,新布絞去油,別搗甘草、甘遂、牡蠣、麥門冬,下篩訖,「研蕤核仁令極熟,乃內散,更搗二千杵,藥燥不能相丸,更入少蜜足之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