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9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中間,各三五壯,又灸前後手心各五壯,此皆得效之 法。」

張氏曰:「小兒心膈壅滯,邪熱痰涎蘊積,不得宣通,或 乳母飲酒食肉,煩毒之氣流入乳中,令兒宿滯不消, 邪熱毒氣乘於心神,致使驚悸,眼目翻騰,壯熱不休, 四肢瘈瘲,其病名曰天釣,甚者爪甲皆青,狀如神祟。 今集《經效名方》治之於後。」

婁氏曰:「驚癇即急慢之證,但驚癇發時,仆地作聲,醒 時吐沫,急慢驚則不作聲,不吐沫也。」

《仁齋》曰:「癇,小兒之惡候也。蓋小兒血脈不斂,氣骨不 聚,為風邪所觸,為乳哺失節,停結癖積而得之。其候 神氣怫鬱,瞪眼直視,面目牽引,口噤涎流,腹肚膨脹, 手足搐掣,似死似生,或聲或啞,或項背反張,或腰脊 強直,但四體柔弱,發而時醒者為癇。若一身強硬,終 日不醒,則為痙證矣。」

陰陽二癇

陽癇初作時,病先身熱,瘈瘲,驚啼叫喊而後發,脈浮 者為陽癇,乃急驚也。內在六腑,外在皮膚,為易治。 若病先身冷,不驚瘛,不啼呼而作,脈沉者為陰癇,乃 慢驚也。此病內在五臟,外在骨髓,劇者難治。

曾氏曰:「陽癇者,因感驚風三次發搐,不與去風下痰 則再發。然三次者,非一日三次也,或一月,或一季一 發,驚搐必經三度,故曰三次。所謂驚風三發便為癇, 即此義也。其病主身熱自汗,兩目上視,嚼沫咬牙,手 足掣搦,面色紅紫,六脈浮數,以百解散加五和湯,水 煎疏解,次下痰用水晶丹或半夏丸。陰癇者,因慢驚」 後去痰不盡,痰入心包而得。四肢逆冷,吐舌搖頭,口 嚼白沫,牙關緊閉,但不甚驚搐作啼,面色或白或青, 脈息沉微,故《孩兒寶書》云:「睡中吐舌更搖頭」,正此之 謂。治以固真湯加回生湯同煎,調寬氣飲和解。

風驚食三癇

按《千金》論三癇,蓋有三因之分,風癇屬外因,驚癇屬 內因,食癇屬不內外因也。又按:《全嬰方》云:「風癇因將 養失度,血氣不和,或厚衣汗出,腠理開舒,風邪因入 之,其病在肝,肝主風,驗其證,目青面紅,發搐,宜驅風 膏、大青膏、琥珀散、鎮驚藥。有熱四順飲退後,與利驚 丸,下其痰涎。」驚癇因血氣盛實,臟腑生熱,或驚怖大 啼,精神傷動,外邪所入為之。其病在心。「心主驚,驗其 證,忽然叫聲發搐,宜琥珀散、紅龍散、鎮心丸;有熱,四 順飲、利驚丸下之,不生別病也。」食癇「其病在脾,脾納 食,驗其證,噯吐餿氣,即發搐,此病或大便酸臭,紫丸 子下之。」已上三證,大同小異,並屬陽也。各目睛偏斜, 手足潮搐,或作豶聲,發過即差,皆十生一死也。

五臟癇

三因云:「古方有五癇、五臟癇、六畜癇等,各證不同,難 於備載。《別錄》有五癇之證:一曰馬癇,作馬嘶鳴,以馬 屬在午,手少陰君火主之,故其病應於心;二曰羊癇, 作羊叫聲,以羊屬未,足太陰濕土主之,應乎脾;三曰 雞癇,作雞叫聲,以雞屬酉,足陽明燥金主之,應乎胃; 四曰豬癇,作豬叫聲,以豬屬亥,手厥陰心包主之,應」 乎右腎;五曰牛癇,作牛吼聲,以牛屬丑,手太陰濕土 主之,應乎肺。此五癇應乎五畜,應乎五臟者也。發則 旋暈顛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搖,手足搐搦,背脊強直, 食頃乃甦。各隨所感,施以治法。

凡治五癇,重者死,病後甚者亦死,輕者五色丸主之。 按《千金》敘六畜癇無五臟之分,屬錢氏始分之,而無 馬癇一證。曾氏謂「初發作羊犬聲者,咽喉為風痰所 梗,聲自如此」,其理甚明。言六畜者,特強名耳,故丹溪 謂於經既無所據,而治法亦未見有五者之分,所以 不必分五也。

治法

《仁齋》曰:「大概血滯心竅,邪氣在心,積驚成癇。通行心 經,調平血脈,順氣豁痰,乃其要也。假令小兒有熱有 痰,不欲乳哺,眠睡不安,常常驚悸,此皆發癇之漸,即 以紫霜丸導之,時間量與紫霜丸,減其盛氣,則無驚 風癇釣之患。癇證方萌,耳後高骨間,必有青紋紛紛 如線,見之則為爪破,須令出血啼叫,尤得氣通。諸癇」 發不能言者,蓋咽喉為氣之道路,風傷其氣,以掩聲 音道路之門,抑亦血滯於心,心竅不通所致耳。南星 炮為末,雄豬膽汁調和少許,啖之輒效。若夫錢氏五 癇丸并南星散,以菖蒲煎湯,調下甘遂豬心湯,和蘇 合香丸一丸,皆治癇之要藥也。

劉氏曰:「小兒神尚弱,驚則神不守舍,舍空則痰涎歸 之。或飲食失節,脾胃有傷,積為痰飲,以至痰迷心竅 而作者,治法當尋火尋痰,而前人多用鎮墜清心之 藥,固可以治熱,可以清痰。若有頑痰膠固者,此藥未 易驅逐,在上者必用吐,吐後方宜服此藥。有痰實在 裡者,亦須下之,隨病輕重而用之也。」

潔古曰:「如有客痰,發熱而有聲,煎大黃荊芥湯,下五 色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