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9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似瘧疾。蓋因病瘉之後,不善將護,外感風邪乘虛而 入於經絡,再未解散,以致如此。《經》曰:『重陽必陰』。又曰: 『亢則害,承乃制』,此其義也。宜服柴胡加桂湯及當歸 散。氣實者,則以烏犀丸、水晶丹,略與通利勻氣散止 補,後以參苓白朮散調理,自然平瘉。此證所用藥品」, 間使苦寒之味,務在消陽盛之火,肺金得勝,肝木自 平,而風邪亦散,斯為良法。

雜證類驚

海藏曰:「心神不安,四君子加辰砂半分,棗湯調下。 又有一證,欲發瘡疹,先身熱驚跳,或發搐搦,此非驚 風,當用發散藥。」

曾氏曰:「暑風一證,因夏月感冒風熱太甚,致面垢脣 紅,脈沉細數,忽發驚搐,不省人事,治用消暑清心飲、 辰砂五苓散,及琥珀抱龍丸自安。切勿以溫劑調補。」

錢氏曰:「咬牙甚者發驚。」

目直面青,身反折者,生驚。

呵欠面青者,驚風。

呵欠面黃者,脾虛驚。

目赤兼青者發搐。

驚癇發搐。男發搐。目左視無聲。右視有聲。女發搐。目 右視無聲。左視有聲。相勝故也。更有發時證。

潔古先生曰:「男為木,故左視木位無聲,右視金位,相 擊則有聲。女為金,故右視金位無聲,左視木位亦相 擊有聲。」

又「肺虛不瀉者何也?」曰:「假令男目右視,木克金,肝旺 勝肺,而但瀉肝。若更病在春夏,金氣極虛,故當補其 肺,慎勿瀉也。」

湯氏曰:「凡搐,男左女右為順,易治;男右女左為逆,難 治。」

《脈訣啟蒙》曰:「小兒脈促急,為虛驚。」

《直指》云:「浮數洪緊為急驚。」

沉遲散緩為慢驚。

虎口脈紋青紫,為驚風。

紅者風熱輕。

赤者風熱盛。

紫者驚熱。

青者驚積。

青紫相半,驚積風熱俱有,主急驚風。

青而淡紫,伸縮來去。主慢驚風。

「紫絲」「青絲或黑絲隱隱相雜。似出而不出」,主慢脾風。 形勢灣入裡者順。

出外者逆。

不治證

搐而不休。休而再搐。

驚叫發搐。

汗出足冷。

痰滿胸喉。

口開目直。

急驚眼睛翻轉,口中出血,兩足擺跳,肚腹搐動。或神 緩而摸體尋衣,或證篤而神昏氣促,噴藥不下。通關 不心中熱痛。忽大叫者。不治。 慢驚四肢厥冷。吐瀉咳嗽。面黯神慘。聲胃痛。兩脅 動氣。口生白瘡。髮直搖頭。眼睛不轉。涎鳴喘嗌。頭軟。 大小二便不禁。手足一邊牽引者。皆為不治。

慢脾身冷粘汗,直臥如尸,喘嗽頭軟背直,口禁搖頭, 痰如牽鋸之聲,面無潤澤之色,縮脣氣粗者,不治。

角弓反張

錢氏曰:「肝有風,甚則身反張,強直不搐,心不受熱,當 補腎。治肝,補腎,地黃丸。治肝,瀉青丸。」

丹溪曰:痙比癇為虛,宜帶補,多是氣虛有火兼痰,用 人參、竹瀝治之,不用兼風藥。此論實發前人所未發, 湯氏雖云痙候十無一生,蓋未嘗有此法施於人也。 錢仲陽曰:「角弓反張者,由風邪客於太陽經也。《經》曰: 『風從上受』。」足太陽主周身之氣,其脈起於目內眥而 行於背,肝屬木主風,所以風邪易侵也。夫小兒肌膚 未密,外邪易傷,肝為相火,其怒易發。若身反張強直, 發熱不搐者,風傷太陽也,宜用人參羌活散、小續命 湯。若因暴怒而擊動其肝火者,宜用瀉青丸。若飲前 劑,其證益甚者,此邪氣已去而脾氣虧也,宜用異功 散加芎、歸補之。若因肝經虛熱,或因剋伐真氣,虛熱 生風者,宜用異功散、地黃丸補之。若因下而脾氣困 憊,肚腹膨脹者,此中氣損也,宜用白朮散補之。若氣 血素弱,或服攻伐之劑,而手尋衣領,咬牙呵欠者,肝 經虛甚也,急用地黃丸以補之。

天釣

天釣亦驚風之證,但天釣發時,頭目仰視,驚風則無 也。

湯氏曰:「小兒瘈瘲不定,翻眼擡睛,狀若神祟,頭目仰 視,名為天釣。凡有此疾,宜服蘇合香丸,灸兩手大拇 指兩甲肉相半,男先灸左,女先灸右,及兩足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