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7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四百四十五卷目錄

 醫部彙考四百二十五

  小兒驚癇門一

  黃帝素問奇病論篇

  孫思邈千金方驚癇論 候癇法

  錢乙小兒直訣急驚風證治 慢驚風證治 發搐證治 癲癇證治

  劉完素六書驚風

  張從政儒門事親驚風 發驚潮搐 慢驚

  羅天益衛生寶鑑急慢驚風

  李杲十書治小兒驚論

  朱震亨平治會萃急慢驚風

  幼科全書驚風 西江月

  方賢奇效良方驚風搐搦不治證 驚風治證 驚 風 痰 食 五癇

  痓

  萬氏幼科發揮驚 急驚風有三因 驚後 癇 天釣內釣

  育嬰家祕天釣內釣

藝術典第四百四十五卷

醫部彙考四百二十五

小兒驚癇門一

《黃帝素問》

《奇病論篇》

帝曰:「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岐伯 曰:「病名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時其母有所大驚, 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巔疾也。」

此女子胞之為病也。有所大驚,則氣暴上而不下。夫精以養胎,而精氣并居者也。母受驚而氣上,則子之精氣亦逆,故令子發為巔疾也。愚謂:「巔」 當作癲。按:嬰兒癲癇,多因母腹中受驚所致。然癲疾者,逆氣之所生也,故因氣上逆,而發為癲疾。

《唐孫思邈千金方》

《驚癇論》

論曰:「少小所以有癇病及痙病者,皆由臟氣不平故 也,新生即癇者,是其五臟不收斂,血氣不聚,五臟不 流,骨怯不成也,多不全育,其一月四十日已上,至期 歲而癇者,亦由乳養失理,血氣不和,風邪所中也。病 先身熱掣瘲,驚啼叫喚,而後發癇,脈浮者為陽癇,病 在六腑,外在肌膚,猶易治也。病先身冷,不驚掣,不啼」 呼而病發時脈沉者,為陰癇。病在五臟,內在骨髓,極 難治也。病發身軟時醒者,謂之癇也。身強直,反張如 弓,不時醒者,謂之痙也。諸反張,大人脊不容側手,小 兒容三指者,不可復治也。凡脈浮之與沉,以判其病, 在陰陽表裡耳。其浮沉復有大小、滑澀、虛實、遲駛諸 證,各依脈形為治。《神農本草經》說:「小兒驚癇有一百 二十種,其證候微異於常,便是癇候也。初出腹,血脈 不斂,五臟未成,稍將養失宜,即為病也。時不成人,其 經變蒸之後有病,餘證並寬,惟中風最暴卒也。小兒 四肢不好,驚掣,氣息小異,欲作癇,及變蒸日滿不解 者,並宜與龍膽湯。」凡小兒之癇有三種,有風癇,有驚 癇,有食癇。然風癇、驚癇,時時有之,十兒之中,未有一 二是風驚者。凡是先寒後熱發者,皆是食癇也。驚癇 皆按圖灸之,風癇當與豬心湯,食癇當下乃愈,紫丸 佳。凡小兒所以得風癇者,緣衣暖汗出,風因入也。風 癇者,初得之時,先屈指如數,乃發作者,此風癇也。驚 癇者,起於驚怖,大啼乃發作者,此驚癇也。驚癇微者, 急持之,勿復更驚之,或自止也。其先不哺乳,吐而變 熱,後發癇者,此食癇早下則瘥。四味紫丸逐癖飲最 良,去病速而不虛人赤丸差駃。病重者當用之。

本無赤丸方,諸醫方並無。按此服四味紫丸不得下者,當以赤丸、赤丸差駃,病重者當用之。今次後《癖結脹滿篇》中第一方,八味名紫雙丸者,用朱砂,色當赤;用巴豆又用甘遂,比紫丸當駃,疑此即赤丸也。

凡小兒不能乳哺,當與紫丸下之。小兒始生,生氣尚 盛,但有微惡,則須下之,必無所損,及其愈病,則致深 益。若不時下,則成大疾,疾成則難治矣。凡下,四味紫 丸最善,雖下不損人,足以去疾。若四味紫丸不得下 者,當以赤丸下之,赤丸不下,當倍之。若已下而有餘 熱不盡,當按方作龍膽湯,稍稍服之,并摩赤膏。風癇 亦當下之。然當以豬心湯下之。驚癇但按圖灸之。及 摩生膏。不可大下也。何者。驚癇心氣不定。一作足下之, 內虛益令甚爾。驚癇甚者,特為難治。故養小兒常慎 驚,勿令聞大聲,抱持之間,當安徐,勿令驚怖。又天雷 時當塞兒耳,并作餘細聲以亂之也。凡養小兒,皆微 驚,以長其血脈,但不欲大驚,大驚乃灸驚脈,若五六 十日灸者,驚復更甚。生百日後灸驚脈乃善。兒有熱, 不欲哺乳,臥不安,又數驚,此癇之初也,服紫丸便愈, 不愈復與之,兒眠時小驚者,一月輒一以紫丸下之, 減其盛氣,令兒不病癇也。兒立夏後有病,治之慎勿 妄灸,不欲吐下,但以除熱湯浴之,除熱散粉之,除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