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心經有風邪,精神恍惚,心躁生風,熱多不安,煩久而 驚,風多不定,躁久而搐。」治法涼心經退熱,通利小便 為佳。熱甚者,黃連解毒湯;輕者,導赤散、玉露散;風熱 者,至寶丹、琥珀散、解毒丸皆可服。有傷寒證者,大小 「柴胡湯、白虎湯去大黃加乾葛治之。有驚熱者,金箔 鎮心丸、七物黃連湯尤妙。」

渴證

議曰:「小兒渴證,一見脣紅如丹三五分,即發三五分 渴。若紅甚即渴甚,脣紅焦黑者,即久渴虛盛,疾加轉 極,證危篤故也。凡小兒三焦虛煩作渴,引飲不歇,宜 服三黃丸。小兒傷寒後,發渴脣焦口乾,煩躁盛者,白 虎湯主之,竹葉湯亦可服。小兒瀉利作渴者,五苓散 去桂加乾葛尤妙,香薷飲、車前子散皆可服,小柴胡」 湯加天花粉亦佳,加乾葛尤穩。太熱煩躁而渴者,黃 連解毒湯亦可服。七物黃連湯亦可服,極穩。大扺!小 兒本自盛實,易為生熱,熱氣熏蒸,故渴而引飲也。

黃疸

仲陽云:「身痛背髆強,大小便澀,一身皆黃,面目爪甲 俱黃,小便如屋塵汁色,著物皆黃,渴者難治」,此黃疸 也。二證多病於大病後。別有一證,生下百日及半年, 不因病後身微黃者,胃熱也。大人亦同。又有面黃腹 大,食吐渴者,脾疳也。又有初生而身黃者,胎疸也。諸 疸皆熱,色深黃者是也。若淡黃兼白者,胃怯不和也。 茵陳湯、梔子蘗皮湯、犀角散、連𧄍赤小豆湯主之。通 治黃疸,茵陳五苓散尤為穩也。又有脾弱痿黃,小便 清者,治以溫劑,當歸丸散主之,小半夏湯亦可用。

《王綸明醫雜著》

潮熱

小兒潮熱,或壯熱不退,多是變蒸,及五臟相勝,不必 用藥。又多是飲食停積,鬱熱由中發外,見於肌表,只 理其中,清陽明之熱,而表熱自除,不可認作外感,輕 易發汗,用小柴胡輕利等藥重傷其內。又潮熱不退, 恐是出痘,亦當審察,勿便用藥。

按前證若因飲食停積,或腹痛吐瀉,或肚腹膨脹,宜用「保和丸以消導健脾。若飲食既消,或腹痛不食,或肚腹膨脹,宜用四君子以保養胃氣。若因誤行汗下,損傷元氣,宜用參、芪、歸、朮、陳皮、甘草以補中氣。大凡傷食,脾胃必損,宜固胃氣,庶無變證。若寅卯辰時熱者,屬肝經也;巳午未時熱者,屬心經也;申酉戌時熱」者,犀肺經也。亥子丑時熱者,屬腎經也。當詳其虛實而治之。凡屬虛熱實熱,投以攻補之劑,其病既不增減,乃是病根深固,而藥力未能及耳,須宜多服,功力既至,諸病悉退,切不可改為別治。設或藥不對證,禍在反掌,慎之。

《樓英醫學綱目》

黃病

潔古云:「陽黃則大小便赤澀身熱,是脾土與心火相 搏,為陽病。法當先利小便,後下大便。」

凡治黃病腹脹,當用茵陳蒿湯下五苓散。若欲利小 便,去大黃;欲利大便,則加大黃之類。有陽證可服,謂 面赤飲水者是也。

陰黃,則清便自調,面目及身黃,四肢冷,是脾虛不能 制腎水,當用益黃散及史君子丸。淡黃白者,胃不和, 下平胃散、調中丸。渴者,人參白朮散。

《陶華六書》

小兒諸熱

治小兒壯熱昏睡傷風,風熱、瘡疹傷食,皆相似,未能 辨認,間服升麻葛根湯、惺惺散、小柴胡湯甚驗。蓋此 數藥通治之,不致誤也。惟傷食則大便酸臭,不消化, 畏食或吐,宜以藥下之。

《王肯堂證治準繩》

發熱辨證

風溫熱、壯熱相似。

風溫者,身不熱而口中氣熱。又有風溫證者,但溫而 不熱。

傷寒熱。口熱。呵欠。煩悶項急。

傷寒熱,十指梢冷,鼻流清涕,發熱無汗,面慘凌振,右腮有紫紋。

痘瘡熱噴嚏,悸動耳尖冷。

麻痘熱面赤足冷,身發壯熱,呵欠煩悶,咳嗽腰疼,時或作驚,腹痛自痢,及中指獨冷者是也。

變蒸熱。脣上白泡珠起。耳冷。

變蒸熱溫溫微熱,氣粗驚少,哯乳瀉黃,上脣尖有小泡如水珠子,即變蒸也,不須用藥攻治。

疳熱面黃。吃炭土。羸瘦。鼻下赤爛。

驚風熱。發搐。悸癇。脈數。煩躁。顛叫恍惚。

驚風熱,遍身發熱,面光自汗,心悸不寧,脈數煩躁,治法與急驚證同,所用藥餌,必先解表。

小兒之病,惟熱居多。夫熱有潮熱、驚熱、夜熱、餘熱、食 熱、疳熱、壯熱、煩熱、積熱、風熱、虛熱、客熱、癖熱、寒熱、血 熱、瘡疹熱,十六者,大同而小異,熱之始發,必有所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