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5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前百沸湯下

四順清涼飲

治小兒結熱,上氣作喘。

赤芍藥、 當歸、 甘草、 大黃各等分。

右每服一錢,水煎作兩服。

八味地黃丸

治「脾胃虛寒,臍突腹脹作喘。」

熟地黃八錢。 山茱萸肉、 乾山藥各四錢。

五味、 肉桂、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錢。

右為末,入地黃膏量加米糊丸,桐子大,每服數丸,溫水空心化下。

加減腎氣丸金匱方

治脾腎虛寒,不能攝水。如蠱脹作喘。

熟地黃八兩 乾山藥 山茱萸各四兩 澤瀉 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兩 肉桂 附子炮

車前子炒 牛膝酒微炒,各一兩

右各另為末,米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馬通粟粒丸衛生總微下同

治「小兒喘急,肩息氣逆,脅下作痛,寒熱往來,不進乳食,漸成羸瘦。」

《馬通》中粟粒三分, 杏仁湯浸,去皮尖 紫苑 細辛各半兩 石膏 秦艽 半夏湯泡七次 茯苓 五味子各一分

右為末,煉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丸,薑湯下,日三服,加至二十丸,不拘時候。

絳朱丹

治痰涎喘滿

南星炮 半夏湯洗,去滑 滑石煅,各二兩 枯白礬兩半 鉛白霜一分

右為細末,麵糊和丸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十粒,薑湯送下,食後臨臥服。

碧玉丸證治準繩下同

治痰嗽氣喘。胸滿。飲食減少。睡不得寧。煩躁有熱

青黛、 生礬、 生南星、 滑石各二錢五分。

巴豆四十九粒,去殼膜心,存油碎,入乳鉢細研, 輕粉十五貼。 全蠍十五尾,去毒。

右除輕粉、巴豆外,餘五味或曬或焙為末,仍前二味同在乳鉢杵勻,薑汁煮糯米粉為糊,丸粟大,每服七丸至九丸或十一丸,用淡薑湯空心投。熱甚者,薄荷湯下,不拘時。

坎離湯

治「虛喘晝輕夜重,食減神昏。」

蓽澄茄、 石菖蒲各一錢, 白朮、 白茯苓。

南木香各二錢 炙草 半夏湯煮透,剉焙。

紫蘇子略炒,杵碎,各四錢

右剉,每二錢,水一盞,煎七分,溫服無時。

杏仁煎聖惠方

治小兒咳嗽,心煩喘粗。

《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 天門冬去心 寒食麵各一兩 蜜 酥各一合 貝母半兩,炒 生地黃汁一大盞

右件「煎貝母及天門冬至五分,便研絞取汁,入杏仁膏等同熬如稀餳。每服用溫水調下半錢,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八味理中丸證治準繩

治「小兒心肺不和,息數脈急,上下不升降,中膈痞滿,鬱溢胸臆,坐臥煩悶,神情不樂,飲食不下。」

人參 炙甘草 白朮 乾薑 枳實製炒

白茯苓、 五味子、 桑白皮。

右件等分為細末,煉蜜為丸,小指頭大,每服一丸,淡豆豉五粒,水一小盞,煎至半,去豉,通口服,不拘時候。

平氣散聚寶方

治小兒氣不和,定喘和氣,補虛思食。

人參、 白茯苓、 百合、 炙甘草、 白朮、土炒 桔梗各等分。

右六味,為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生薑少許,同煎至五分,溫服。

補中益氣湯薛氏醫案

治同上

當歸一錢, 人參、 黃芪各八分, 白朮、 甘草、 陳皮各五分, 升麻、 柴胡各二分

右件藥㕮咀,量病斟酌,水盞大小,去渣,食遠稍熱服。

生白丸證治準繩下同

治小兒痰涎不利,上喘咳嗽。

白附子《新羅》者 天南星各半兩 半夏一兩

右為末,用生薑汁打麪糊為丸,如菉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薑湯下,量兒大小加減。

枳實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