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4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桂枝半兩, 《甘草》二兩五錢, 《紫菀》十八銖。

麥門冬一兩十八銖。

右四味,㕮咀,以水二升,煮取半升,以綿著湯中,捉綿滴兒口中,晝夜四五過,與之節乳哺。

麻黃湯

治少小卒肩息。上氣不得安。此惡風入肺。

麻黃四兩, 甘草一兩, 桂心五寸, 《半夏》

生薑各二兩, 《五味子》半升。

右六味,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二升。「百日兒服一合,大小節度服之,便愈。」

瀉白散錢氏直訣下同

治肺經實熱,咳嗽痰喘。

桑根白皮炒,瀉肺氣之有餘。有餘者,邪有餘也。 地骨皮各一兩 炙甘草五錢

右為末,每服一二錢,入粳米百粒,水煎。

薛己曰:「按《活人方》云:『喘者,肺氣有餘也。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肺氣盛者,乃肺中之火盛也;有餘者,肺中之邪有餘也,故用前藥以瀉之。若土虛不能生肺,用補中益氣湯。火來尅金,用人參平肺散。腎水奪母之氣,或陰火上炎,用地黃丸。若肺虛肝木乘侮,先用阿膠散,後用瀉青丸。若因乳母肺經受證』」 ,致兒為患,母服前散。若因乳母感冒風寒,肺經鬱熱,致兒為患,用十味參蘇飲。若因乳母膏粱,醇酒積熱,致兒為患,用「加味清胃散。」

瀉黃散

治脾胃氣實,大腸不利,致令肺病。

藿香 甘草各七錢五分 山梔仁炒,一兩。

石膏五錢, 《防風》二兩。

右蜜酒微炒為末,水煎服。

地黃丸

治心火炎爍肺經。致令肺病。

熟地黃八錢,杵膏 山茱萸肉 乾山藥各四錢 澤瀉 牡丹皮 白茯苓各三錢

右為末,用地黃膏量加,米糊丸,桐子大,空心白湯化下。其地黃用生者自製杵膏。

阿膠散

治肺虛肺疳,咳嗽痰吐稠粘,口乾作渴。《幼科全書》云:「此補肺之藥。」

明阿膠一兩,麩炒,能補氣不足 炙甘草一錢 馬兜鈴五錢。主肺熱咳嗽,清肺補肺 糯米一兩 杏仁七箇,去皮尖,下喘治氣 鼠粘子二錢五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

薛己曰:「按前證若因脾胃弱而肺氣虛者,宜用補中益氣湯。若肺金自虛者,宜用四君子湯。」

百部丸

治肺寒壅嗽微喘

杏仁去皮尖,四十箇,微炒,水煮三五沸, 百部炒 麻黃去節,各三錢

右研如泥,用煉蜜丸皂子大,每服一二丸,薑湯化下。

一方加松子仁五十箇,蜜丸,更加胡桃含化大妙。《一方》加甘草二錢。

麻黃湯

治傷風。發熱無汗。咳嗽喘急。

麻黃去節,三錢,水煮去沫,漉出曬乾 肉桂二錢 炙甘草一錢 杏仁七箇,去皮尖,麩炒黃,研膏

每服一錢,水煎服,以汗出為度。自汗者不宜服。薛己曰:「按前方乃發表出汗之劑,審其寒邪在表宜用。若邪既去,宜補脾肺以實其表,庶風邪不能再入。往往表散之後,熱嗽不退,復行發表,多變壞證。」

葶藶丸

治傷風咳嗽。面赤身熱。痰盛喘促。

甜葶藶隔紙略炒 黑牽牛炒 杏仁炒黃研膏 漢防己各一兩

右為末,入「杏膏蒸棗肉搗丸麻子大」 ,每服十丸,薑湯下。

薛己曰:「按前方行氣導濕之峻劑。若脾肺虛熱而致諸證者,當調補中氣為主。若果係前證,宜用惺惺散、參蘇飲、清肺丸、茯苓半夏湯選用之。」

惺惺散

治「傷寒時氣。風熱痰壅咳嗽。」

桔梗 細莘 人參 炙草 白茯苓 白朮炒 瓜蔞根各等分。

右為末,每服二錢,入薄荷五葉,水煎。

參蘇飲

治「感冒風寒。或腹脹少食。泄瀉嘔吐。或手足並冷。喘促痰涎。」

人參, 紫蘇, 陳皮, 前胡, 半夏, 茯苓。

枳殼麩炒、 桔梗炒 乾葛 甘草炒,各五分 木香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