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3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六味丸,及補中益氣湯。肝木乘脾,不能相制而喘者, 用六君、柴胡、升麻。脾胃虛寒,臍突腹脹者,用八味地 黃丸。脾腎虛寒,不能攝水,如蠱脹者,用「加減腎氣丸。」 凡虧損足三陰而致喘脹,或二便不調,及牽引作痛 者,俱用六味、八味加減腎氣等丸治之,仍參傷風咳 嗽證。

愚按:《活人方》云:「喘者,肺氣盛而有餘。」 然氣盛當認作氣衰,有餘當認作不足。蓋肺氣盛者,肺中之火盛也;有餘者,肺中之邪有餘也。其脈右寸必浮而有力,右頰色赤,用瀉白散以瀉之。前證若乳母感冒風寒,肺經蘊熱,致兒為患,用參蘇飲。若乳母膏粱醇酒積熱,致兒是病,用清胃散。

《徐春甫古今醫統》

欬嗽

小兒初生百日內欬嗽,肺葉脆弱,最為難治。平常冷 熱,邪入肺中,無能得出,又不堪吐利,必明病源,清解 風寒,化痰順氣,益肺生津,胃開氣壯,嗽即漸減,不可 強攻。

冷嗽鼻流清涕,面白痰薄,日輕夜重,或微有邪熱。 熱嗽,面微紅,鼻乾熱,痰稠,脈浮數。

胃熱不因風寒而得。以兒啼便乳壅結心肺不散。即 嗽而逆。以玉餅子下。《錢氏》治嗽之法先實脾。脾母得 實肺則和平。

小兒咳嗽者,腠理受風邪感激,臉紅喘促,辨虛實。若 見脣縮胸前陷,鼻枯乾黑,皆為不治。

《王肯堂證治準繩》

肺論

肺主喘。

實則悶亂喘促。有飲水者,有不飲水者。

虛則哽氣長出氣。

肺病悶亂哽氣,長出氣。氣短喘急。

肺熱。手掐眉目鼻面。甘桔湯主之。

肺盛復有風冷,胸滿短氣,氣急喘嗽上氣,當先散肺, 後發散風冷。散肺瀉白散,大青膏主之。肺只傷寒,則 不胸滿。

肺虛熱,脣深紅色,治之散。肺虛熱,少服「瀉白散。」 肺臟怯,脣白色,當補肺,阿膠散主之。若悶亂氣粗,喘 促哽氣者,難治,肺虛損故也。

脾肺病久則虛而脣白。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 能相營,故名曰「怯。」肺主脣。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 死。

此以脣診肺之法也。「脣白色者,肺臟怯也,阿膠散主之。若手尋衣領,及亂捻物者,肝熱也,宜瀉青丸。手掐眉目鼻面者,肺熱也,宜甘桔湯之類是也。」

肺病見春,金旺,肺勝肝也,當瀉肺。輕者肺病退,重者 目淡青,必發驚,更有赤者當搐。《海藏》云:「為肝怯,故目 淡青也。」

肺主燥,自病則喘嗽,燥則潤之。

實則喘而氣盛。瀉白散主之。

虛則喘而少氣。先益黃散。後阿膠散主之。

心乘肺。賊邪熱喘嗽。先地黃丸中「導赤散。後阿膠散」 主之。

肝乘肺。微邪惡風,眩冒昏憒嗽。羌活膏主之。

「腎乘肺。實邪憎寒嗽。清利。百部丸」主之。

「脾乘肺虛邪,體重,吐痰,泄瀉嗽,人參白朮散主之。」 凡肺之得病,必先觀心脾二臟之虛實。若心火爍金, 即當先抑心氣,後喫肺藥。若心氣和,即便看脾脈。若 脾氣虛冷,即不能相生,而肺家生氣不足,則風邪易 感,故患肺寒者,皆脾虛得之。若脾氣盛實,則亦痞隔 中焦,而大腸與肺,表裡不能相通。夫中焦熱隔,則肺 與大腸不通,其熱毒之氣,必上蒸於肺而生痰,故「患 肺熱者,多脾實得之。心氣盛者瀉之,脾氣虛者益之, 脾氣實者通之」,然後隨其肺之寒熱以治之,故有抑 心氣、益脾氣、通肺氣三藥。若診其脈氣,心脾兩臟俱 和,而肺自生疾,則但察肺家虛實而治之。

肺經鬱熱,用瀉白散。肺氣自虛,用四君子湯。外邪所 乘,用參蘇飲。心火炎燥,用人參平肺散。中焦實痞,用 大承氣湯。脾不能生肺,用異功散。夫肺氣盛者,肺中 之邪氣盛也,其脈右寸必浮而有力,宜用瀉白散以 瀉之。若肺虛而有熱者,執「肺熱還傷肺」之說,而不用 人參,則誤矣,仍參其證治之。

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瀉之,訶子皮。一作黃芩。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藥。」

以酸補之。五味子。

以辛瀉之。桑白皮。

肺虛以五味子補之。如無他證。錢氏補肺阿膠散主 之。虛則補其母。脾乃肺之母。以甘草補脾。

肺實以桑白皮瀉之。如無他證,以瀉白散主之。實則 瀉其子,腎乃肺之子,以澤瀉瀉腎。

咳嗽

《內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皮毛者,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