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3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兒服半合,餘者塗頂上,乾即再上。至寶方下同 小兒狂語,夜後便發:竹瀝夜服二合。

小兒多熱:「熟湯研郁李仁如杏酪,一日服二合。」 小兒黃疸:「胡黃連、川黃連各一兩,為末,用黃瓜一個, 去瓤留蓋,入藥在內,合定麪裹煨熟,去麪搗丸菉豆 大,每量大小溫水下。」總微論下同

小兒躁渴:粉霜一字,大兒半錢,蓮花湯調下,冬月用 蓮肉。

小兒積熱,毛焦睡語,欲發驚者:牛黃六分,硃砂五錢 同研,以犀角磨汁,調服一錢。

鍼灸

《古今醫統》曰:「小兒飲水不歇,面目黃者,灸陽剛二穴 各一壯,在十四椎下,兩傍各開一寸陷中。」

醫案

《錢氏直訣》曰:「朱監簿子五歲,忽發熱。醫曰:『此心熱也。 腮赤而脣紅,煩躁引飲,遂用牛黃丸三服,以一物瀉 心湯下之。來日不愈,反加無力而不能食,又下之,便 利黃沫。錢曰:『心經虛,而有留熱在內,必被寒藥下之, 致此虛勞之病也。宜先用白朮散生胃中津液,次以 生犀散治之。朱曰:『大便黃沫如何』』』?」曰:「胃氣正,即瀉自 止,虛熱也。」朱曰:「醫用瀉心湯如何?」錢曰:「瀉心湯者,黃 連一物耳。黃連性寒,多服則利,能寒脾胃也。」坐久,眾 醫至,皆曰實熱。錢曰:「虛熱。若實熱何以瀉心湯下之 不安,又加面黃頰赤,五心煩躁,不食而引飲?」醫曰:「既 虛熱,何大便黃沫?」錢笑曰:「便黃沫者,服瀉心湯故也。」 錢與胡黃連丸,治愈。

鄭人齊郎中者,家好收藥散施。其子忽臟熱,齊自取 青金膏三服,并一服餌之。服畢,至三更,瀉五行,其子 困睡,齊言子睡多驚,又與青金膏一服,又瀉三行,加 口乾身熱。齊言尚有微熱未盡,又與青金膏。其妻曰: 「用藥十餘行未安,莫生他病否?」召錢氏至,曰:「已成虛 羸,先用白朮散時時服之,後服香。」丸,十三日愈。 朱監簿子五歲,夜發熱,曉即如故。眾醫有作傷寒治 者,有作熱治者,以涼藥解之,不愈。其候多涎而喜睡。 他醫以鐵粉丸下涎,其病益甚。至五日大引飲。錢曰: 「不可下之。」乃取白朮散一兩,煎藥汁三升,使任意取 足服。朱曰:「飲多不作瀉否?」錢曰:「無生水,不作瀉,縱多 不足恠也,但不可下耳。」朱曰:「先治何病?」錢曰:「止瀉治 痰、退熱清神,皆此藥也。」至晚服盡,錢視曰:「更可服三 升。」又煎白朮散三升,服盡得稍愈。第三日又服白朮 散三升,其子不渴無涎,又投烏膠散,二服而安。 曹宣德子,三歲,面黃,時發寒熱,不食飲水。或用牛黃、 麝香二丸不愈,用止渴乾葛散反吐。師謂食伏於胃 脘,先以白餅子下之,又以消「積丸」磨之而愈。

《儒門事親》曰:「蔡寨成家一童子,年十五歲,病疸一年, 面黃如金,遍身浮腫,乏力,惟食鹽與焦物。戴人以茶 調散吐之,涌涎一盂。臨晚又以舟車丸七八十粒,通 經散三錢,下四五行。待六七日,又以舟車丸、濬川散 下四五行。鹽與焦物見而惡之,面色變紅,後再以茶 調散涌之,出痰二升方愈。」

萬氏《幼科發揮》曰:一兒發熱,至日晡尤甚。其醫作瘧 治不效,又作潮熱治亦不效。予曰:「此胃虛有宿食也。」 謂瘧疾則寒熱有發有止,謂潮熱則發有時如水之 潮,過即退,次日依時復發。此兒身嘗溫熱,至申酉時 則甚,故知是宿食發熱也。彼曰:「有所」乎。曰。出仲景 《傷寒正理論》。陽明病證云。「潮熱者實也。宜下之。以三 化丸下之愈。」

一兒驚風,時熱不退,群醫有議用小柴胡湯者,有欲 用竹葉湯者,有欲用涼驚丸者。予曰:「大驚之後,脾胃 已虛,宜溫補之,三藥寒涼不可服也。」乃作理中湯,用 炒乾薑一劑熱除。

《明醫雜著》曰:「李閣老子患潮熱,飲食如故,自申酉時 甚,至子丑時方止,遍身似疥,大便祕結,小便赤澀,熱 渴飲冷。余以為脾胃實熱,傳於肺與大腸,先用清涼 飲四劑,結熱始退;又用四物湯加柴胡、黃連數劑,其 瘡漸愈。彼欲速效,另用槐角丸之類,諸證益甚。遂求 於施院長,亦用四物湯加柴胡、黃連,加桃仁、赤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