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2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桃枝丸。取積熱後服之。

人參三錢、 白朮二錢半, 《甘草炙 藿香》

鸎粟子各一錢 白附子製,半分 白茯苓、 丁香各半錢。

右為末,紫蘇湯下半錢或一錢。

橘皮湯

橘皮去白,一兩半。 炙甘草 竹茹各半兩

人參二錢五分。

右每服五錢,薑水煎,食前服。

酸棗仁湯

酸棗仁去殼,取白 炙甘草 生地黃 梔子仁 麥門冬 人參 當歸身各等分

右剉細,加燈心,水一盞,煎七分,去滓溫服,不拘時。

清暑益氣湯

治暑邪干衛,身熱自汗。

黃芪 蒼朮泔浸去皮,各一錢 升麻七分 人參 白朮 陳皮炒 神麴炒 澤瀉各五分 甘草 黃蘗酒浸炒 當歸身 麥門冬去心 青皮炒 葛根各三分 五味子九粒,杵

右水煎服

清燥湯

治小兒自汗,或因熱傷元氣,大小便祕澀。

黃芪炒 蒼朮各五分 白朮 陳皮 澤瀉 人參 白茯苓 升麻 麥門冬去心 當歸身 生地黃 神麴炒 豬苓 黃蘗酒拌炒,各三分 五味子五粒,杵 《黃連》甘草炙,各二分

右,薑一片,水一鍾,煎服。

加減瀉黃散

此藥「退脾土,復腎水,降心火。」

黃連、 茵陳各五分, 黃蘗、 黃芩、 山梔。

茯苓各三分, 澤瀉二分。

右㕮咀,都作一服,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食後一服減半,待五日再服而良愈。

《經》云:「土位之主,其瀉以苦。」 又云: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故用黃連、茵陳之苦寒,除濕熱為君;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所以黃蘗之苦辛寒,強筋骨為臣;濕熱成煩,以苦瀉之,故以黃芩、山梔子之苦寒,止煩滿為佐;濕淫於內,以淡泄之,故以茯苓、澤瀉之甘淡,利小便導濕為使也。

張渙蘆根湯

治黃病

蘆根一兩, 茵陳、 山梔、 黃芩 甘草各半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入薄荷三葉,煎至五分,去滓放溫服。

子芩散

治黃病

黃芩 瓜蔞根 茯神去木,各一兩 甘草

胡黃連各半兩。

右件為細末。每服一錢,水八分,煎五分,去滓溫服。

茵陳湯

治小兒發黃等病,身如橘色。

山茵陳、 山梔子仁各一兩, 川大黃、 川硭硝 木通、 寒水石各半兩。

右煎服法同前

雙連丹

治疸病

川黃連去鬚 胡黃連各一兩。

右件搗羅為細末,用「黃瓜一枚,去穰,留一小蓋子,入二藥末後,以蓋子蓋定,用麪裹,慢火燒令麪焦,去麪搗熟,如荳菉大,每服七粒至十粒,溫水下,量兒大小,以意加減。」

當歸丸

治小兒冷熱不調,大便青黃,心腹多痛,或腹中氣滿,或時嘔逆,不欲飲食,加枳殼尤妙,以下治陰黃。

當歸、 白芍藥、 人參、 川芎各三錢, 炙甘草、 白朮各半兩。

右為末,水煮麵糊為丸如「麻子大,三歲兒每服十丸,粥飲下,日三服,量兒大小加減。」

冷甚加陳皮

茯苓滲濕湯

治「小兒黃疸,寒熱嘔吐,而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不得安臥,不思飲食。」

「茯苓」五分, 澤瀉三分, 茵陳六分, 《豬苓》

山梔、 黃連、 防己、 白朮 蒼朮 陳皮。

青皮、 枳殼、 黃芩各二錢。

右㕮咀,水煎,徐徐溫服。

丹溪稜朮散

治小兒吐瀉黃疸

三稜、 蓬朮、 青皮、 陳皮、 神麴、 麥牙。

黃連、 甘草、 白朮、 茯苓各等分。

右為末溫熟水調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