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11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共為細末,磁罐蠟封,勿令出氣。每五七釐,薄荷、燈心、金銀煎湯,不拘時溫服。

乳黃散

治小兒大釣,壯熱翻眼,手足搐掣,皆因痰滯經絡,頭目反仰,名曰「天釣。」 由乳母過食,熱物蘊毒,兼挾風邪所致,但解利風熱,則應手而愈。

滴乳一錢,另研 天竺黃一錢半 雌黃另研 臘茶 枯礬各一錢 炙甘草 荊芥穗炒

菉豆一百粒,半生半炒 赤腳蜈蚣一條,酒浸,炙

細末之,每服半錢,煎人參薄荷湯調下。

全蠍散

治小兒天釣潮熱

釣藤 人參各半分 全蠍、 天麻各一分 犀、 甘草炙,各半分

末之,每服一錢半,水半鍾,煎五分,溫服。

久癇方醫貫方

治小兒積癇

陳皮、 黃連、 白朮各五分, 半夏、 膽星

黃芩 棗仁 遠志去心,各六分 白茯苓

麥冬各八分, 甘草、 枳實、 柴胡、 薄荷

乾葛、 元參各三分。

右,水二鍾煎,加薑汁三匙,不拘時服。其《南星製法》,「臘月八日取牛膽一箇,將南星打碎,即以膽汁拌勻,復入膽內,扎口懸風處陰乾。用水二鍾煎,加薑汁三匙,不拘時服。」

擬定治驚癇諸方明醫雜著下同

治「小兒肝經火旺,目睛頻動,痰氣上升,或壯熱驚搐,面色紅,脈有力,脾胃無傷,宜瀉肝火。」

當歸 柴胡 橘紅 枳殼炒 天麻各六分 白茯苓 川芎 白芍藥炒,各八分 甘草

黃連酒炒,各四分 薄荷三分

右每服二錢,薑水煎服。

薛己曰:「愚按前證若肝經風熱而自病,宜用本方。若肝經血燥而自病,宜用六味丸。若肝木剋脾土,宜用四君子湯加升麻、柴胡。若肺金剋肝木,宜用瀉白散。若腎水不能生肝木,宜用六味丸。若愈後驚悸不寐,或寐中發搐咬牙,宜用歸脾湯加茯苓、五味。」 蓋有餘者邪氣實也,不足者真氣虛也。凡病有餘,當認為不足。《經》云:「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治「小兒脾經不足,土敗木侮,目睛微動,四肢微搐,或潮熱往來,脾胃有傷,飲食少進,或泄瀉嘔吐,面色黃,無脈力,宜補脾胃。」

白朮一錢三分 黃芪蜜炙 川芎 當歸酒洗 陳皮 人參 肉蔻煨 神麴 乾葛各五分 白芍一錢,酒炒 黃連 甘草炙,各四分 半夏 白茯苓各七分

右薑水煎服

薛己曰:「愚按前證,若因脾胃虛弱,用五味異功散補之。虛寒者加木香,或再加炮薑溫之。若因脾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舉之。作渴者,用七味白朮散主之。若因脾胃虛弱,寒水侮土,用六君子加木香、炮薑溫之。若因脾胃虛弱,肝木侮土,用補中益氣湯加苓、芍、半夏調之。若因肝木太過,脾土受制,用小柴胡湯加炒山梔平之;若因傷魚肉等物,用六君子湯更加山樝、砂仁消之;若因傷生冷腹痛,或瀉利清白,宜六君子湯加砂仁、木香、炮薑溫之;若因傷辛熱停滯,嘔吐酸水,或大便清利不快,用六君子湯加黃連、吳茱萸、木香和之;若因積去而泄瀉不止,用四君子湯加肉荳蔻、補骨脂、木香、煨薑以補脾腎;若泄」 瀉止而飲食少思。宜用「白朮散」 以補脾胃。

治小兒心血虛,睡中驚動不安,或受驚嚇而作,主清心安神降痰。

人參 半夏湯泡 酸棗仁炒 茯神各一錢。 當歸酒洗 橘紅 赤芍各七分。 五味五粒。杵 炙草三分。

右,水煎,入薑汁、竹瀝少許,入牛黃半分尤妙。若溫煖月心經多熱,加生地黃、山梔仁各五分,麥門冬七分,淡竹葉。

若方飲食因驚而停滯者,須先消飲食,然後治驚。驚藥內仍加白朮、麥芽,以理脾胃。蓋「驚則氣散,宜收補其氣;驚則痰聚,宜消化其痰。」

薛己曰:「愚按前證若心血不足,而心神驚悸者,宜用本方。若木火太過,而心神不寧者,宜用導赤散。若木火翕合,風熱相搏而病者,用柴胡梔子散。若肝心虛弱,木火未濟而病者,用六味丸。若因脾胃食鬱生痰,驚動不安者,宜用四君子湯以健脾,神麴、半夏、麥芽以化痰,山梔、芍藥以清熱。若因飲食停滯,肚腹膨脹」 ,或嘔吐泄瀉。宜用六君子湯。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