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58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諸身熱

小兒身熱,但溫而不甚壯熱,此為溫熱。

小兒身熱,口中氣熱。叫哭無時。呵欠煩悶,面目青色。 此為風熱,甚亦發驚。

小兒身熱,飲水悸惕,手足搖動,上視弄舌,印內青筋 見,掌中赤,怕物生涎,此為驚熱。

小兒身熱面赤,時久不退,睡覺顛叫,氣急發渴,胸高 涎壅,此為積熱,與壯熱相似,但胸高涎壅為異,乃臟 腑積蘊熱毒,三焦鬲腕壅滯也。又搖頭項鞕者,亦三 焦鬲腕壅也。

已上皆甚則發搐,治在「《驚癇門》中。」

小兒身體發熱氣促,鼻塞清涕,嚏噴寒毛立,眼淚出, 或出痰水,此為傷寒,治在傷寒門中。

小兒身熱,時發時退,退但肚熱,或夜發熱面黃,腹脹 吐瀉,乳食不化糞酸臭異常,此為食傷,治在傷食門 中。

小兒夜發熱,曉即如故,多涎喜睡,此肺虛發熱也。此 與食傷夜發熱相似,要須識之。況二證餘候,各皆不 同。食傷者可下,肺虛者不可下,下之則失津液,發渴 引飲。昔錢乙治朱監簿子五歲,夜發熱,曉即如故,眾 醫作熱,以涼藥解之不愈。其候多涎喜睡,又以藥下 其涎,病益甚。至五六日,請乙治之。乙曰:「不可下。」乃取 白朮散煎湯三升,使任意取足服。朱曰:「飲多不作瀉 否?」乙曰:「無生水不能作瀉,縱利亦不足怪,但不可下 耳。」朱又曰:「先治何病?」乙曰:「止瀉、治痰、退熱、清神,皆此 藥也。」服盡又作兩次與服。其子不渴無痰,又投阿膠 散二服而安。是此證也。《錢乙方》《本集》載之。

小兒身熱形瘦,多渴,飲食不為肌肉,此為疳熱,治在 疳門中。

小兒血氣旺盛,發渴引飲,大便黃緊,小便赤少,四肢 身體翕然而熱,此為胃實熱也,治宜下之。

小兒身發熱,微驚,耳骫冷,上脣頭有白泡起如魚目 珠子,或汗或不汗,此為變蒸,治在變蒸門中。

小兒身熱昏睡,驚悸喜嚏,耳尻冷,此為瘡疹候,治在 瘡疹門中,此與食傷變蒸相似,傷寒耳尻皆熱變蒸, 脣上有白疣泡珠子為異。

小兒身熱者,更有內外。在內者,多飲水得之;在外者, 多因風寒得之。錢氏有云:「小兒身熱飲水者,熱在內; 身熱不飲水者,熱在外。此大概之驗也。在內者宜下 之,在外者宜散之。」

閻孝忠論小兒壯熱傷風,溫疫傷寒,風熱,瘡疹傷食, 率皆相似,未能辨認之間,但與升麻葛根湯、惺惺散、 小柴胡湯服之甚驗。蓋此數藥通治之,不致誤也。惟 傷食者,則大便酸臭,乳不化,畏食或吐,宜與微下。 《孫真人》論小兒內外氣盛,眠時小驚,或微覺傷風傷 食,又慮變蒸身熱者,但以紫圓或龍膽湯為治,此二 藥「無所不療,雖微利動以減盛氣亦不虛人。小兒糞 黃而臭者,此腹中有伏熱也,宜服龍膽湯,若糞白而 酸臭者,此挾寒不消也,宜服紫圓,但少與令內消,甚 者少增,令微稀溏,皆須節乳哺一兩日,令胃氣平和, 若不節則病易復,復則復下,傷其胃氣,令腹脹滿,若 至再三下之,則過傷矣。」

小兒於立夏之後,有病身熱者,慎勿妄為吐下,但以 除熱湯浴之,除熱粉粉之,赤摩膏塗之。

黃疸

「小兒有身體肌膚面目悉黃者,此黃病也。因將息過 度,飲食傷飽,脾胃受熱,與穀氣相搏,蒸發於外。脾胃 象土,其色黃,候肌肉,故為是病也。慎不可灸,灸則熱 轉甚矣。若身體痛,背膊強,大小便澀,腹脹滿,一身盡 黃,及目睛爪甲皆黃,小便如屋塵色,著物皆黃,此疸 病也。若發渴、小便澀,腹滿,脈沉細,為難治也。」黃病者 稍輕,疸病極重。又有自生下面,身深黃者,此胎疸也。 因母臟氣有熱,熏蒸於胎故也。《經》言:「諸疸皆變色深 黃者」是也。若身微黃者,胃熱也。若但面黃腹大,渴而 食泥土者,脾疳也。

小兒有渴而飲水者,此因臟腑有熱,熱則臟燥,故多 體熱發渴,亡耗津液,即令作渴,欲飲水以解之也。又 有疳渴、吐瀉發渴、霍亂發渴者,各逐本項具之。閻孝 忠云:「凡小兒諸渴,因亡失津液引飲,但多煎錢氏白 朮散與服,使任意取足飲之,彌多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