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88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大頭者,一曰時毒,一曰疫毒。蓋天行疫毒之氣,人感 之而為大頭傷風也。若先發於鼻額紅腫,以至面目 盛腫不開,井額上、面部焮赤而腫者,此屬陽明也。或 壯熱氣喘,口乾舌燥,或咽喉腫痛不利,脈來數大者, 普濟消毒飲主之。內熱甚者,通聖消毒飲。若發於耳 之上下前後,并頭角紅腫者,此屬少陽也。或肌熱,日 「晡潮熱,往來寒熱,口苦咽乾,目疼脅滿,宜小柴胡加 天花粉、羌活、荊芥、連、𧄍、芩連主之。若發於項上,并腦 後,項下及目後赤腫者,此屬太陽也,宜荊防敗毒散 主之。若三陽俱受邪,併於頭面耳目、鼻者,以普濟消 毒飲,外用清涼救苦散敷之。大抵治法不宜太峻,峻 攻則邪氣不伏,而反攻內,必傷人也。」且頭面空虛之 分,既著空處,則無所不至也。治法當先緩後急,則邪 伏也。先緩者宜退熱消毒,虛人兼扶元氣,胃氣弱,食 少者兼助胃氣。候其大便熱結,以大黃下之,拔其毒 根,此先緩之法也。蓋此毒先腫鼻,次腫於耳,從耳至 頭,上絡後腦,結塊則止不散,必成膿也。

時氣

「時氣者,乃天時暴厲之氣,流行人間,凡四時之令不 正者,則有此氣行也。若春應溫而反寒,夏應熱而反 涼,秋應涼而反熱,冬應寒而反溫,此時行不正之氣 也。」邪傷真氣,若近穢氣而傷真氣,正如牆壁不固,賊 乃敢入。若正氣既盛,邪氣難侵矣。其病勢與傷寒相 類。蓋傷寒因寒而得之,時氣乃感疫厲之氣而得之, 不可與傷寒同治,惟發散之藥則同矣。凡發散湯劑, 「春感寒邪在肝,升麻葛根湯;夏感涼邪在心,調中湯; 秋感熱邪在肺,蒼朮白虎湯。冬感溫邪在腎,葳蕤湯。」 其《瘟疫敗毒散》,若表不愈者,用羌活沖和湯、正氣散、 沖和羌活散、芎蘇散,選而用之。

瘟疫

《經》曰:「陽脈濡弱,陰脈弦緊,更遇瘟氣,變為瘟疫也。此 先因傷寒,前熱未除,更感時行瘟氣,而為瘟疫,治之 當與瘟瘧同也。」

寒疫

寒疫者,乃天之暴寒為病也。四時之中,天令忽有暴 寒之作,若感冒即病者,名曰寒疫也。其證與正傷寒 同,但暴寒為輕耳。若病初起,頭疼發熱,憎寒拘急,或 吐逆惡心,中脘痞滿,或飲食停留不化,或腹中作痛, 未發熱者,宜「藿香正氣散加減治之。若已發熱者,十 味芎蘇散」汗之。若身痛骨節疼、發熱者,羌活沖和湯 加紫蘇主之。若有汗。不可再發汗。宜加減沖和湯主 之。若邪熱不解。傳入裡變證者。宜從《正傷寒條》內治 之。

《李梴醫學入門》

疫癘

疫疾,如有鬼癘相似,故曰「疫癘。」又曰「時氣。」春應暖而 反清,夏應熱而反涼,秋應涼而反大熱,冬應寒而反 大溫,非其時而有其氣,凡感之者,即發頭疼身痛寒 熱,一方長幼,病皆相似,治與傷寒微異者。春清責肝, 升麻葛根湯;夏熱責心,二香散、調中湯;秋濕責肺,白 虎加蒼朮湯、茵陳五苓散;冬寒責腎,萎蕤湯、甘桔湯。 土旺四季,隨經取之。治與傷寒同者,表證敗毒散,半 表證小柴胡湯,裡證大柴胡湯。挾內傷者,宜補宜散, 宜降,人中黃丸是也。《經》曰:疫氣不拘於診,更當於運 氣求之。凡入疫家,用麻油服之,或紙撚蘸麻油并雄 黃、硃砂末,探入耳鼻內,最能避穢毒之氣,遍滿鄉村, 兼用如意丹亦妙。

經曰:「春氣溫和,夏氣暑熱,秋氣清涼,冬氣冷冽。」以傷 寒為毒者,以其最成殺厲之氣也。其有傷於四氣,留 在何經而發何病。大概春傷於風,夏必飱泄;夏傷於 暑,秋必瘧痢;秋傷於濕,冬必欬嗽;冬傷於寒,夏必痎 瘧。痎者二日一發,瘧者一日一發。秋傷於濕,病欬嗽 者,及冬風寒相搏,痰涎生而為欬嗽。冬傷於寒,病痎 瘧者,及春溫氣相搏,變為溫病,是四時正氣,亦能愆 期而發。皆因發動之時,逆推致病之源,非受傷之時, 預擬今日之病,故有久而消散不成病者,豈可執一 論哉?但稍覺氣淫於內,心腹不快者,「《不換金》正氣散」 加減,以正胃氣。

寒疫

「春分至秋分暴寒曰寒疫」,非冬月傷寒比也。三月四 月,或有暴寒,陽氣尚弱,為寒所折,病熱猶輕;五月六 月,陽氣已盛,為寒所折,病熱則重;七月八月,陽氣已 衰,為寒所折,病熱亦微。傷之者,其病與溫暑相似,而 治則殊者,蓋溫暑伏寒自內而發,寒疫自外而入,宜 調中湯為主,隨時氣候,寒熱輕重,而以辛涼辛溫之 藥加減。蓋折者。折抑陽氣。鬱而為熱也。感之輕。而陽 氣不為所折。未至發熱者。當於感冒藥中求之。

溫疫

春三四月間,暴熱傷之者,亦名溫病。傷寒汗下,過經 不解者,亦名溫病。但當隨各經見證治之,皆不宜汗 下。暴溫,梔子升麻湯、九味羌活湯。過經和解,參胡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