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8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藝術典

 第三百十九卷目錄

 醫部彙考二百九十九

  瘟疫門一

  黃帝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水熱穴論

  華佗中藏經死脈

  朱肱活人書溫疫 溫病

  張從政儒門事親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

  朱震亨心法瘟疫證治

  陶華全生集大頭傷風 時氣 瘟疫 寒疫

  李梴醫學入門疫癘 寒疫 溫疫

  趙獻可醫貫溫病論

  張介賓景岳全書論證 脈候 治法六要 汗有六要五忌 汗散法

  補虛法 溫補法 清利法 吐法 下法 瘟疫熱毒辨治 大頭瘟證治 初感治法

  飲食宜忌 避疫法

  陳士鐸石室祕籙瘟疫治法

藝術典第三百十九卷

醫部彙考二百九十九

瘟疫門一

《黃帝素問》

《陰陽應象大論》

冬傷於寒,春必病溫。

乃重陰而變陽病也。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於精者,春不病溫。

能藏其精,則血氣內固,邪不外侵,故春不病溫。

《水熱穴論》

帝曰:人傷於寒而傳為熱何也?岐伯曰:夫寒甚則為 熱也。

「寒極生熱」,是熱生於寒也。

《漢華佗中藏經》

死脈

溫病三四日未汗。脈太疾者死。

溫病。脈細微。而往來不快。胸中閉者死。

溫病發熱甚。脈反小者死。

溫病甚。脈往來不調者死。

溫病。腹中痛。下痢者死。

溫病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

《宋朱肱活人書》

溫疫

一歲之中,長幼疾狀多相似,此名溫疫也。四時皆有 不正之氣,春夏亦有寒清時,秋冬或有暄暑時,人感 疫厲之氣,故一歲之中,病無長少,率相似者,此則時 行之氣,俗謂之「天行」是也。老君神明散、務成子、螢火 圓聖散子、敗毒散。若春應暖而清氣折之,則責邪在 肝;夏應暑而寒氣折之,則責邪在心;秋應涼而反大 「熱抑之,則責邪在肺;冬應寒而反大溫抑之,則責邪 在腎。」仲景云:「冬溫之毒,與傷寒大異。」蓋傷寒者,傷寒 氣而作;冬溫者,感溫氣而作。寒疫者,暴寒折人,非觸 冒之過。其治法不同,所施寒熱溫涼之劑亦異,不可 拘以日數,發汗吐下,隨證施行。要之,治熱以寒溫而 行之,治溫以清冷而行之,治寒以熱涼而行之。治清。 以溫熱而行之。以平為期。不可以過。此為大法。

溫病

夏至已前,發熱惡寒,頭疼身體痛,其脈浮緊,此名溫 病也。冬傷於寒,輕者夏至已前發為溫病,蓋因春溫 暖之氣而發也。治溫病,與冬月傷寒、夏月熱病不同, 蓋熱輕故也。升麻湯、解肌湯、柴胡桂枝湯最良。熱多 者,小柴胡湯主之。不渴,外有微熱者,小柴胡加桂枝 也。嗽者,小柴胡加五味子也。或煩渴發熱不惡寒,與 虛煩者,並竹葉石膏湯次第服之。麻黃桂枝大青龍, 唯西北二方四時行之,無有不驗。若江淮間地偏暖 處,惟冬月及正初乃可用正方。自春末至夏至已前, 桂枝麻黃大青龍內宜加減也。

《元張從政儒門事親》

立諸時氣解利禁忌式

春之溫病,夏之熱病,秋之瘧及痢,冬之寒氣及欬嗽, 皆四時不正之氣也,總名之曰「傷寒。」人之勞役辛苦 者,觸冒此四時風寒暑濕不正之氣,遂成此疾。人之 傷於寒也,熱鬱於內,淺則發早為春溫。若春不發而 重感於暑,則夏為熱病。若夏不發而重感於濕,則秋 變為瘧痢。若秋不發而重感於寒,則冬為傷寒。故傷 寒之氣最深。然而傷寒及溫熱,但發必先發熱惡寒, 頭項痛、腰脊強者,一日在太陽經故也。《內經》中雖言 一日太陽者,傳受常也。亦有太陽證至了不傳者,止 可汗之,如升麻湯、解肌湯、敗毒散、五積散之類,發散 則愈也。蓋病人熱甚,更以辛溫,則病必轉加。今代劉 河間先生自製辛涼之劑,以通聖益元散相合,各五 七錢,水一中椀,入生薑十餘片,蔥鬚頭二十餘根,豆 豉一撮,同煎至五七沸,去滓,分作二服,先以多半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