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4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之髮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不能飲者,灌之立 已。

《靈樞經》曰:「陰刺者,左右率刺之,以治寒厥中寒厥,足 踝後少陰也。」

刺熱厥者,留鍼反為寒。刺寒厥者,留鍼反為熱。刺熱 厥者,二陰一陽;刺寒厥者,二陽一陰。所謂二陰者,二 刺陰也;一陽者,一刺陽也。

足少陽之別,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別走厥陰,下絡足 跗。實則厥,虛則痿躄,坐不能起,取之所別也。

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未槁。取足少陰於 陰股之絡。齒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厥痹者,厥氣上及腹,取陰陽之絡,視主病也,瀉陽補 陰經也。頸側之動脈人迎,人迎,足陽明也,在嬰筋之 前,嬰筋之後,手陽明也,名曰「扶突。次脈,手少陽也,名 曰天牖。次脈,足太陽也,名曰天柱。腋下動脈,臂太陰 也,名曰天府。」

熱厥。取足太陰少陽皆留之。寒厥。取足陽明少陰於 足皆留之。

厥逆為病也,足暴清,胸將若裂,腸若將以刀切之,煩 而不能食,脈大小皆濇,煖取足少陰,清取足陽明,清 則補之,溫則瀉之。

「厥逆腹脹滿,腸鳴胸滿不得息,取之下胸。」「二脅欬而 動手者,與背腧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

熱病頭痛。顳顬目。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 三鍼,視有餘不足,寒熱痔。

厥,挾脊而痛至頂,頭沉沉然,目䀮䀮然,腰脊強。取足 太陽膕中血絡。

厥,胸滿面腫,脣漯漯然,暴言難,甚則不能言,取足陽 明。

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 厥而腹嚮嚮然,多寒氣,腹中穀穀,便溲難,取足太陰。 痿厥,為四末束悗,乃疾解之,日二。不仁者十日而知 無休,病已止。

黃帝曰:「何謂逆而亂?」岐伯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榮 氣順脈,衛氣逆行,清濁相干,亂於臂胻,則為四厥,亂 於頭,則為逆厥,頭重眩仆,有道以來,有道以去,審知 其道,是為身寶。氣在於頭者,取諸天柱大杼,不知取 足太陽營輸,氣在於臂足取之,先去血脈,後取其陽 明少陽之營輸。

寒則地凍水冰,人氣在中,皮膚緻,腠理閉,汗不出,血 氣強,肉堅濇。當是之時,善用鍼者,亦不能取四厥。血 脈凝結堅搏不往來者,亦未可即柔。故治厥者,必先 熨調和其經,掌與腋,肘與腳,項與脊以調之,火氣已 通,血脈乃行,然後視其病脈,淖澤者刺而平之,堅緊 者破而散之,氣下乃止,此所謂「以解結」者也。

《甲乙經》曰:「頭重目瞑,悽厥寒熱,汗不出,陶道主之。 肩髆間急,悽厥惡寒,魄戶主之。」

肩痛胸腹滿,悽厥。脊背急強。神堂主之。

寒熱悽厥鼓頷,承漿主之。

寒厥及熱,煩心少氣,不足以息,陰濕癢腹痛,不可以 食飲,肘攣支滿,喉中焦乾渴,魚際主之。

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脹,心尤痛甚, 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隱白。

陽厥,悽悽而寒,少腹堅,頭痛,脛股腹痛,消中,小便不 利,善嘔。三里主之。

厥四逆,喘氣滿,風身汗出而清,髖髀中痛,不可得行, 足外皮痛,臨泣主之。

四、厥,手足悶者,使人久持之厥熱。一本作逆冷脛痛腹脹 皮痛,善伸數欠,惡人與木音,振寒,嗌中引外痛,熱病 汗不出,下齒痛,惡寒目急,喘滿寒慄,齗口噤僻,不嗜 食,「《內庭》主之。」

足厥喘逆,足下清至膝,湧泉主之。

尸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隱白及大敦主之。

恍惚尸厥,煩痛中極及僕參主之。

尸厥暴死,金門主之。

《千金方》曰:「跗陽,主痿厥風頭重痛。」

《醫學綱目》曰:「身熱如火,足冷如水,可灸陽輔穴。」又云: 「胻痠冷,絕骨取之。」

《醫學入門》曰:「尸厥百會一穴美,更針隱白效昭昭。外 用筆管吹耳,不鍼百會鍼上星亦同。」

《古今醫統》曰:「厥逆,灸人中一穴,在鼻下,灸七壯,或鍼 入至齒妙。」又「膻中一穴,在兩乳間陷中,灸二十壯。 又法:以繩圍臂腕,男左女右,將繩從大權上度,下至 脊中,繩頭盡處是穴,灸二十二壯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