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124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弦,治療之法,隨其虛實冷熱而調之。精極者,當補其 精也。《素問》所謂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 以味。大略如此。

《金劉完素六書》

《虛損論》

虛損之疾,寒熱因虛而感也。感寒則損陽,陽虛則陰 盛,損自上而下,治之宜以辛甘淡,過於胃,則不可治 也。感熱則損陰,陰虛則陽盛,故損自下而上,治之宜 以苦酸鹹,過於脾,則不可治也。自上而損者,一損損 於肺,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心,血脈虛少,不能榮於 臟腑,婦人月水不通;三損損於胃,飲食不為肌膚。自 下而損者,一損損於腎,骨痿不能起於牀;二損損於 肝,筋緩不能自收持;三損損於脾,飲食不能消尅。《論》 曰:「心肺損而色蔽,腎肝損而形痿,穀不能化而脾損。」 感此病者,皆損之病也。漸漬之深,皆虛勞之疾也。

《元李杲十書》

《脾胃虛弱隨時為病隨病制方》

「夫脾胃虛弱,必上焦之氣不足,遇夏天氣熱盛,損傷 元氣,怠惰嗜臥,四肢不收,精神不足,兩腳痿輭,遇早 晚寒厥,日高之後,陽氣將旺,復熱如火,乃陰陽氣血 俱不足,故或熱厥而陰虛,或寒厥而氣虛,口不知味, 目中溜火,而視物䀮䀮無所見,小便頻數,大便難而 結祕,胃脘當心而痛,兩脅痛,或急縮臍下周圍,如繩」 束之急,甚則如刀刺,腹難舒伸,胸中閉塞,時顯嘔噦, 或有痰嗽,口沃白沫,舌強腰背胛眼皆痛,頭痛時作, 食不下,或食入即飽,全不思食,自汗尤甚。若陰氣覆 在皮毛之上,皆天氣之熱助本病也,乃庚大腸、辛肺 金,為熱所乘而作,當先助元氣,理治庚辛之不足,黃 芪人參湯主之。

《脾胃虛不可妄用吐藥論》

《六元正紀論》云:「木鬱則達之」者,蓋木性當動蕩軒舉, 是其本體,今乃鬱於地中,無所施為,即是風失其性。 人身有木鬱之證者,當開通之,乃可用吐法以助風 木,是木鬱則達之之義也。又說:「木鬱達之」者,蓋謂木 初失其性,鬱於地中,今既開發,行於天上,是發而不 鬱也,是木復其性而有餘也。有餘則兼其所勝,脾土 受邪,見之於木鬱達之條下,不止此一驗也。又厥陰 司天,亦風木旺也,厥陰之勝,亦風木旺也。俱是脾胃 受邪,見於上條,其說一同。或者不悟「木鬱達之」四字 之義,反作木鬱治之,重實其實。脾胃又受木制,又復 其木,正謂補有餘而損不足也。既脾胃之氣先已不 足,豈不因此而重絕乎?再明胸中窒塞,當吐氣口三 倍,大於人迎,是食傷太陰。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 當吐,不吐則死。以其下部無脈,知其木鬱在下也。塞 道不行,而肝氣下絕矣。兼肺金主塞而不降,為物所 隔,金能尅木,肝木受邪,食塞胸咽,故曰:「在下者,因而 越之。」《仲景》云:「實煩以瓜蔕散吐之。」如經汗下,謂之虛 煩,又名懊憹,煩躁不得眠,知其木鬱也,以梔子豉湯 吐之。昧者將鬲咽下通,上支兩脅腹脹,胃虛不足,乃 濁氣在上,則生䐜脹之病。吐之況胃虛必怒,風木已 來,乘陵胃中,《內經》以鐵洛鎮墜之,豈可反吐助其風 木之邪,不主吐而吐,其差舛如天地之懸隔,大抵胸 中窒塞,煩悶不止者,宜吐之耳。

《脾胃虛則九竅不通論》

「真氣,又名元氣」,乃先身生之精氣也,非胃氣不能滋 之。胃氣者,穀氣也,榮氣也,運氣也,生氣也,清氣也,衛 氣也,陽氣也。又天氣、人氣、地氣,乃三焦之氣,分而言 之則異,其實一也,不當作異名異論而觀之。飲食勞 役所傷,自汗小便數,陰火乘土位,清氣不生,陽道不 行,乃陰血伏火。況陽明胃土,右燥左熱,故化燥火而 津液不能停,且小便與汗皆亡津液,津液至中宮,變 化為血也。脈者血之腑也,血亡則七神何依?百脈皆 從此中變來也。人之百病,莫大於中風,有汗則風邪 客之,無汗則陽氣固密,腠理閉拒,諸邪不能傷也。或 曰:「《經》言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又脾不 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又五臟不和,則九竅 不通;又頭痛耳鳴,九竅不通,利腸胃之所生也。請析 而解之。」答曰:「夫脾者,陰土也,至陰之氣,主靜而不動; 胃者,陽土也,主動而不息。陽氣在於地下,乃能生化 萬物,故五運在上,六氣在下。其脾長一尺,掩太倉。太 倉者,胃之上口也。脾受胃禀,乃能熏蒸腐熟五穀者 也。胃者,十二經之源」,水穀之海也。平則萬化安,病則 萬化危。五臟之氣,上通九竅,五臟稟受氣於六腑,六 腑受氣於胃。六腑者,在天為風寒暑濕燥火,此無形 之氣也。胃氣和平,榮氣上升,始生溫熱。溫熱者,春夏 也,行陽二十五度,六陽升散之極,下而生陰,陰降則 下行為秋冬,行陰道為寒涼也。胃既受病,不能滋養, 故六腑之氣已絕,致陽道不行,陰火上行,五臟之氣, 各受一腑之化,乃能滋養皮膚血脈筋骨,故言五臟 之氣已絕於外,是六腑生氣先絕,五臟無所稟受,而 氣後絕矣。肺本收下,又主五氣,氣絕則下流與脾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