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47 (1700-1725).djvu/1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頁尚未校對

「邪氣」乃風寒暑濕。精氣乃榮衛之氣也。

《評熱病論》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

《逆調論》

榮氣虛則不仁。衛氣虛則不用。榮衛俱虛則不仁且 不用,肉如故也。人身與志不相有者死。

榮衛不和,則兩者皆虛,不仁且不用,而肉苛如故者,不和而致虛也。

《奇病論》

有癃者,一日數十溲,太陰脈細如髮者,此不足也。

地氣不能上升。而為下泄。此太陰之不足也。

《脈解篇》

內奪而厥,則為「瘖俳」,此腎虛矣。

陽盛於外,內奪其所藏之氣,則腎虛也。

《刺志論》

氣實形實,氣虛形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穀盛氣盛, 穀虛氣虛,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脈實血實,脈虛血虛, 此其常也。反此者,病氣虛身熱,此謂反也。穀人多而 氣少,此謂反也;穀不入而氣多,此謂反也;脈盛血少, 此謂反也;「脈少血多,此謂反也。」

如形氣穀氣之相反,血脈虛實之變常,皆緣志意不和,以致邪氣從之。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 也。

「虛者須其實,氣入則實矣。實者須其虛,氣出則虛矣。」此言氣之開闔也。

《調經論》

《心藏神》,神有餘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心在志為喜,在聲為「笑。」故有餘則笑不休,不足則金氣反勝而為悲。

肺藏氣,氣有餘則喘欬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肺主氣而司呼吸,故「有餘則喘欬上逆,不足則呼吸不利而少氣也。」

肝藏血,血有餘則怒,不足則恐。

肝志怒,腎志恐,故血有餘則肝氣盛而主怒,不足則母氣衰而并於脾,故恐。

脾藏肉,形有餘則腹脹,涇溲不利;不足則四肢不用。

腹乃脾土之郛郭,故有餘則脹。土氣實則制水不流,脾主四肢,故虛則不用。

腎藏志,志有餘則腹脹飱泄,不足則厥。

腎者胃之關。關門不利,則聚水而為腹脹飱泄。腎為生氣之原,故不足則厥逆也。

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

「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也。

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故氣并則無血,血并則無氣。今 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

如血并於陰。則陰寒盛而血中之氣亦無。氣并於陽。則陽熱盛而氣分之血亦消。血與氣相失而不能相和,故皆為虛焉。

帝曰:陰之生實奈何?岐伯曰:「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 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矣。」帝曰:陰之 生虛奈何?岐伯曰:「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 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矣。」

喜怒不節,則陰氣上逆,逆則下虛,虛則陽氣相乘而下走之,故為實。喜則神氣散而下,悲則傷肺而氣消,神氣消而脈空,虛者脈隨氣而消長也。兼之寒飲食致寒,氣滿胸中,則血泣而氣去,故曰「虛。」

陽虛則外寒,陰虛則內熱。

表陽之氣。有虛之寒;裏陰之氣。有虛之熱。

《靈樞經》

《決氣篇》

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 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 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此其候也。

《海論》

「《氣海》不足」,則「氣少」不足以言。

氣海不足則氣少,故不足於言。

「血海不足,亦常想其身小狹」,然不知其所病。

衝脈之血,充實於周身,故不足則覺其身小狹,然不知其為何病。

「水穀之海」,不足則饑,不受穀食。

胃氣不足,故饑而不受穀食。

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痠眩冒,目無所見,懈怠安 臥。

髓海不足。則精液竭。精液者。所以濡空竅者也。故耳為之鳴。目無所見。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故脛痠而懈怠安臥。

《五癃津液別篇》

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 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

陰陽之氣不和,則液與精不合,使液溢於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