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足陽明胃絡脈,入齒上縫,其病喜寒飲而惡熱飲。手 陽明大腸絡脈,入齒下縫,其病喜熱飲而惡寒飲。 熱牙痛,怕冷水,冷牙痛怕熱水,不怕冷,熱乃風牙痛。

熱痛

如濕熱被風冷鬱而作痛,宜「當歸龍膽散。」

久年齒痛,黑爛脫落,必吸涼稍止,乃膏粱濕熱之火, 「調胃承氣湯加黃連下之。」

《龔信古今醫鑑》

《脈法》

右關脈洪數,或弦而洪,腸胃中有風熱而痛。尺脈洪 大而虛者,腎虛主齒,動搖疎豁,相火上炎而痛。

《痛證》

齒病,有開口呷風則痛甚者,胃中有風邪也;有開口 則臭穢不可近者,腸胃中有積熱也;有齒根腫而痛 者,胃熱也;有痛而動搖者,腎元虛也;有孔而痛者,蟲 蝕也。上爿牙痛,亦屬足少陰腎經虛熱,宜「細莘湯」;下 爿牙痛,屬手陽明虛熱有風,宜白芷湯。

《薛己口齒類要》

《總論》

「齒者腎之標,口者脾之竅。諸經多有會於口者,齒牙 是也。」徐用誠先生云:「齒惡寒熱等證,本手足陽明經。 其動搖脫落,本足少陰經。其蟲疳齦腫、出血痛穢,皆 濕熱胃火,或諸經錯雜之邪,與外因為患。治法:濕熱 甚而痛者,承氣湯下之,輕者清胃散調之。大腸熱而 齦腫痛者,清胃散治之,重則調胃丸清之。六鬱而痛」 者,越鞠丸解之。中氣虛而痛者,補中益氣湯補之。思 慮傷脾而痛者,歸脾湯調之。腎經虛熱而痛者,六味 丸補之。腎經虛寒而痛者,還少丹補之。重則八味丸 主之。其屬風熱者,獨活散。大寒犯腦者,白芷散。風寒 入腦者,羌活附子湯。病證多端,當臨證制宜。

《張三錫醫學準繩六要》

《論酒色因》

牙牀屬胃。牙齒屬腎。中年酒色過度,精弱不能榮於 齒,而厚味酒毒,日腐於胃。其榮於齒牀者皆濁,濁則 腐潰,譬之土不堅則樹搖倒,齒落之象矣。牙根痛者, 牀熱而將腐也。《經》曰:「丈夫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生 數四十而腎已衰,何況斲喪。遵生者,勿全責於藥也。

《王肯堂證治準繩》

齒部所屬

統屬足少陰腎經。

《素問》曰:「丈夫五八腎氣衰,髮墮齒槁。」又曰:「腎熱者,色黑而齒槁;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

齒分上下齦,上齦屬足陽明胃經。

《素問》曰:「邪客於足陽明之經,令人鼽衄,上齒寒。」《針經》曰:「上爿痛,喜寒而惡熱,取足陽明之原衝陽穴,在兩足跗上五寸,骨間動脈中。」註:「爿,判也。左半為爿,右半為片。」朱丹溪曰:「當灸三里穴。」三里,足陽明經之合穴也,在兩膝下外側,輔骨下三指地,離胻骨外一指許,兩筋間宛宛中也。

下齦屬手陽明大腸經。

張潔古曰:「秦艽去下牙痛,及除本經風濕。」《針經》曰:「下爿痛,喜熱而惡寒,取手陽明之原合谷穴,在兩手大指次指岐骨間陷中。」朱丹溪曰:「當灸三間穴。三間,手陽明經之俞穴也,在兩手大指次指本節後,內側骨上縫中,赤白肉際。」

「男子八歲,腎氣實而齒更生,三八真牙生,五八則齒 槁,八八則齒去矣。女子亦然,以七為數。蓋腎主骨,齒 乃骨之餘,髓之所養也,故隨天癸之盛衰也。」足陽明 之支者,入於上齒;手陽明之支者,入於下齒。若骨髓 不足,陽明脈虛,則齒之諸病生矣。何以言之?陽明金 也,齒屬腎水也,陽明之支入齒,此乃母氣榮衛其子 也。故陽明實則齒堅牢,陽明虛則齒浮動。所以齒痛 者,乃陽明經有風冷濕熱之邪,乘虛而入,聚而為液 為涎,與齒間之氣血相搏擊而痛也。若熱涎壅盛,則 腫而痛也,熱不盛則齒齦微腫而根浮也。有蟲牙痛 者,由濕熱生蟲,蝕其根而作痛也。有齒間血出者,由 陽明之支有風熱之邪,入齒齦,搏於血,故血出也;有 齒齲者,亦以陽明入,風熱之邪,搏齒齦,氣血腐化為 膿,出臭汁,謂之齒齲,亦曰風齲。有齒𧏾者,是蟲蝕齒 至齦,膿爛汁臭也;有齒挺者,由氣熱傳入於脈,至齒 齗間,液沫為膿,氣血竭,肉齦消,故齒根露而挺出也; 有齒動搖者,陽明脈虛,氣血不榮,故齒動搖也;有齒 歷蠧者,由骨髓氣血不能榮盛。故令牙齒黯黑。謂之 歷齒。其齒黃黑者亦然。以此而言。豈非諸齒病皆因 陽明之所致哉。

劉宗厚云:「外冒風寒,或口吸寒冷,致牙疼者,皆外因 也。實熱、虛火、骨蒸、氣鬱、血熱、蟲蛀,皆內因也。硬物所 支,打擊等致,皆不內外因也。」

冬時風寒濕,頭疼項筋急,牙齒動搖疼痛,宜麻黃散; 大寒犯腦,連頭痛齒亦痛,宜「細莘散、白芷散、蠍梢散。」 牙痛用清涼藥,更痛甚者,從治之。用蓽茇、川椒、薄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