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7 (1700-1725).djvu/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痛,再服前藥百餘粒,大下數行,乃愈。

《東垣十書》曰:「劉經歷之內子,年三十餘,病齒痛不可 忍,須騎馬外行,口吸涼風則痛止,至家則痛復作,家 人以為祟,祈禱於巫師而不能愈。遂求治於先師。問 其故,曰:『此病乃濕熱而成也。足陽明貫於上齒,手陽 明貫於下齒。陽明多血多氣,又加以膏粱之味,助其 濕熱,故為此痛。因立一方,不須騎馬,當令風寒之氣』」 常生於齒間,以黃連、梧桐淚之苦寒,新薄荷葉、荊芥 穗之辛涼,四味相合而作風寒之氣,治其濕熱。更以 升麻之苦平,引入陽明經為使,牙齒骨之餘,以羊脛 骨灰補之為佐,麝香少許,入內為引,用為細末擦之, 神妙。又以調胃承氣去芒硝,加黃連,以治其本。服之 下三五行,其病良愈,不復作。

《口齒類要》曰:「宗伯毛三江,胃經虛熱,齒牙作痛,用補 中益氣加熟地、丹皮、茯苓、芍藥,尋愈。」

廷尉張中梁齒動,或用清胃散,肢體倦怠,飲食少思, 牙齒作痛。余曰:「此脾腎虧損。」用安腎丸、補中益氣湯 兼服,外用羌活散而愈。或牙根潰爛,如喜寒惡熱者, 乃胃血傷也,用清胃散。若惡寒喜熱者,胃氣傷也,用 補中益氣湯。

楊考功齒動作渴,屬胃虛弱,陰火熾甚,用補中益氣 加酒炒黑黃蘗四劑,又服加減八味丸,諸證頓愈。又 用補中益氣湯而全愈。

王侍御,齒搖齦露,喜冷飲食,此胃經濕熱。先用承氣 湯以退火,又用清胃散以調理而齒固,繼用六味丸 以補腎水,羌活湯以祛外邪而尋愈。

王吏部患齒痛,或用祛風等劑,更加寒熱體倦懶食 欲嘔,彼以為火盛。余曰:「病因元氣不足,前藥復傷。」遂 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元氣復而諸證愈。

郭職方善飲,齒痛,腮頰焮腫,此胃經濕熱,用清胃散 加乾葛、荊、防而愈。

鄭吏部仲冬牙痛連腦,此腎經風寒所犯,用羌活附 子湯一服即愈。此證不問冬夏,腎虛者多患之,急用 此藥可療,緩則不救。

朱工部午後有熱,遇勞遺精,其齒即痛,此脾腎虛熱, 先用補中益氣送六味丸,更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黨吏部齒根腫,焮連顋頰,此胃經風熱,用犀角升麻 湯即愈。

表兄顏僉憲牙痛,右寸後半指脈洪而有力。余曰:「此 大腸積熱,當用寒涼之劑。」自泥年高,服補陰之藥,呻 吟徹夜。余與同舟赴京,煎涼膈散,加荊、防、石膏,與服 一鍾即愈。

大尹余時正,素善飲,齒常浮痛,腹痛作瀉,此酒積傷 脾,食後用清胃散,食前用解酲湯而愈。 膳部鍾復齋,每勞心則齒縫脹而不能咀嚼,此元氣 虛弱,先用補中益氣湯而痊。更用十全大補湯,雖勞 不作。

儒者柴濟美善飲,牙蛀不生,或時作痛,用桃仁承氣 湯二劑,又以清胃散加山梔、葛根,外搽升麻散,其牙 復出。

一男子晡熱內熱,牙痛齦潰,常取小蟲,此「足三陰虛 火,足陽明經濕熱」,先用桃仁承氣湯二劑,又用六味 地黃丸而愈。

一男子患齒痛,飲食難化,大便不實,此脾腎不足,用 「還少丹」而愈。

一男子每足發熱,牙即浮痛,此足三陰虛火,用「加減 八味丸」而不復作。

一男子齒浮作痛,耳面黧色,口乾作渴,日晡則劇,此 脾虛弱也,用「補中益氣湯,加減八味丸」而愈。 一婦人因怒齒痛,寒熱作嘔,用清胃等藥益甚,此肝 火傷胃,寒藥復傷,用六君子加芍藥、柴胡、山梔而愈。 一婦人胃中嘈辢,甚則熱痛,後患齒痛,此胃火生痰 也,用二陳加芩連,下越鞠丸而瘳。

一婦人發熱齒痛,日晡益甚,月水不調,此脾經血虛 所致,用逍遙散加升麻尋愈。後因怒復痛,仍以前藥 加川芎而痊。

一婦人因怒牙痛寒熱,用小柴胡加芎、歸、苓、朮、山梔 而疼痛止,用「加味逍遙散」,而寒熱退。

史羊生內子,每產後齒根皆動,必踰日乃止,後復懷 孕,臨月時予偶至,言及此證,留「十全大補湯」二劑,令 產後煎服,齒不復動矣。果如其言。

郁芝巖先生,齒根浮腫,痛不可忍,求治於予。曰:「齒痛 齦浮而不動,屬於坤土,乃足陽明脈所貫絡也。因胃 中有濕熱故爾。」用清胃湯加山梔、元參,進一服應手 而瘥。

《證治準繩》曰:「一人患骨槽風,因用藥點破入風,虛火 上升,嘔吐血痰,讝語臭穢,不食而死。 一人患上齒根連外腫痛,後齒根潰膿,醫者皆以牙 癰治之,久而不斂,膿汁不絕。詢其故,乃曾生廣瘡者, 即以結毒治之而愈。」

《景岳全書》曰:「宋汪丞相之寵,好食厚味。一日熱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