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6 (1700-1725).djvu/12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主謀慮,膽主決斷,勞於謀慮決斷,故令氣虛。咽門為 膽之使,膽汁上溢於咽,故令口苦。木能生火,故令舌 瘡。是方也,人參、甘草,所以補其氣虛;苦參、黃芩,所以 清其氣熱。《經》曰:「主明則十二官各得其職。」故用茯神、 遠志以養心。又曰:「微者正治,甚者從治。」故用官桂之 辛熱。

《王肯堂證治準繩》

脣部所屬

脣屬足太陰脾經。

《素問》曰:「脾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其華在脣。」《靈樞》曰:「脾者,主為衛,使之迎糧。視脣舌好惡,以知吉凶。故脣上下好者脾端正,脣偏舉者脾偏傾,揭脣者脾高,脣下縱者脾下;脣堅者脾堅,脣大而不堅者脾脆,脾病者脣黃,脾絕者脣四面腫。」又曰:「脣舌者,肌肉之本也。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脈不榮則肌肉輭,肌肉」輭則舌萎人中滿。人中滿則脣反。脣反者肉先死。甲篤乙死。木勝土也。

又屬足陽明胃經。

《靈樞》曰:「足陽明所生病者,口喎脣胗。」註:「所謂胗者,血也。胗,古疹字,脣瘍也。」又曰:「陽明氣至則齧脣。」《中藏》曰:「胃中熱則脣黑。」

又屬手少陰心經。

《元珠》曰:「上下脣皆赤者,心熱也。上脣赤,下脣白者,腎虛而心火不降也。」

又屬手少陰肺經。

錢仲陽曰:「肺主白,脣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脣白當補脾肺。蓋脾者肺之母也,母子皆虛,不能相營,其名曰怯,故當補。若深紅色,則當散肺虛熱。

俠口統屬衝任二脈。

《靈樞》曰:「衝任二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脣口。故氣血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澹滲皮膚,而生毫毛。婦人數脫血,是氣有餘,血不足,衝任之脈,不榮脣口,所以無鬚也。」

上脣俠口,屬手陽明大腸經。

下脣俠口屬足陽明胃經。

口部所主

口者,脾之所主,胃大腸脈之所挾。《經》云:「中央黃色,入 通於脾,開竅於口,藏精於脾。」又云:「脾主口。」在臟為脾, 在竅為口。又云:「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味矣。」 此脾之主於口也。又《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挾口下交 承漿。又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挾口交人中。」此胃大腸 之脈,挾於口也。

《諸證治法》

燥則乾,熱則裂,風則瞤,寒則揭。若脣腫起,白皮皺裂 如蠶繭,名曰「繭脣。」有脣腫重出如繭者,有本細末大 如繭如瘤者,或因七情動火傷血,或因心火傳受脾 經,或因厚味積熱傷脾。大要審本證,察兼證,補脾氣, 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風自息,腫自消。若患者忽 略,治者不察,妄用清熱消毒之藥,或用藥線結去,反 為翻花敗證矣。

腎虛脣繭,時出血水,內熱口乾,吐痰體瘦,宜「濟陰地 黃丸。」

肝經怒火,風熱傳脾,脣腫裂,或患繭脣,宜柴胡清肝 散。

胃火血燥,脣裂為繭,或牙齦潰爛作痛。宜清胃散,或 加芍、芎、柴胡。可治脾胃肝膽經熱。

風熱傳脾,脣口瞤皺,或頭目眩,或四肢浮腫如風狀, 宜「羌活散。」

風熱客於脾經,脣燥裂無色,宜瀉黃飲子。

中氣傷損,脣口生瘡,惡寒發熱,肢體倦怠,宜「補中益 氣湯。」

思慮傷脾,血耗脣皺,宜歸脾湯。

思慮過度,蘊熱於脾,瀋裂無色,脣燥口乾,生瘡,年久 不愈,內服「五福化毒丹」,外用橄欖燒灰末,猪脂調塗, 或用核中仁細研傅之。

口甘,用生地黃、芍藥、黃連及三黃丸。

口苦,用柴胡、黃芩、黃連、苦參、龍膽草,及小柴胡湯,加 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志。《內經》曰:「有病口苦,名曰 膽癉。」乃肝主謀慮,膽主決斷,盛汁七合,是清淨之腑, 取決於膽。膽或不決,為之恚怒,則氣上逆,膽汁上溢, 故口苦,或熱甚使然也。龍膽瀉肝湯主之。

口瘡

口瘡一曰熱。《經》云:「少陽司天,火氣下臨,肺氣上從,口 瘍」是也。二曰寒。《經》云:「歲金不及,炎火乃行,復則寒雨 暴至,陰厥且格,陽反上行,病口瘡」是也。

或問口瘡如何得之?曰:《經》云:「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 不便,上為口糜。」蓋小腸者,心之腑也,此舉由邪熱之 端耳。心屬君火,是五臟六腑之火主,故諸經之熱,皆 應於心。心脈布舌上,若心火炎上,熏蒸於口,則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