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436 (1700-1725).djvu/122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宜如聖湯。或甘桔湯。加黃芩一錢。仍用柳花散摻之。

口具酸苦臭辛鹹之異

肝熱則口酸。木乘脾,口亦酸,小柴胡加草龍膽、青皮。 甚者宜當歸龍薈丸。

心熱則口苦,或生瘡,宜涼膈散、瀉心湯。肝移熱於膽, 則口亦苦,宜小柴胡湯,加麥門冬、酸棗仁、地骨皮、遠 志。

吐膿血如肺癰狀,口臭,他方不應。宜「消風散」入男子 髮灰,清米飲調下,兩服可除。

肺熱則口辛,宜甘桔湯、瀉白散。

腎熱則口鹹,宜滋腎丸、「滋陰大補丸。」

《羅天益衛生寶鑑》

《口糜論》

《逆調論》云: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心 胃壅熱,水穀不轉,下傳小腸。以導赤散去小腸熱,五 苓散瀉膀胱熱,故以導赤散調五苓散主之。

《危亦林得效方》

五臟氣偏勝則應於口

口之味,熱勝則苦,寒勝則鹹,宿食則酸,煩躁則澀,虛 則淡,疽則甘,勞鬱則口臭,凝滯則生瘡。口之津液,通 乎五臟,臟氣偏勝,則味應乎口。

《明方賢奇效良方》

《總論》

「夫口者,足太陰之經,脾之所主,五味之所入也。」五味 入口,藏於胃脾,為之運化津液,以養五氣。五氣者,五 臟之氣也。節宣微爽,五臟之氣偏勝,由是諸疾生焉。 且鹹則為寒,酸則停滯,澀則因燥,淡則由虛,熱則從 苦從甘也。口臭者,乃腑臟燥腐之不同,蘊積於胸膈 之間而生熱,衝發於口也。口瘡者,脾氣凝滯,風熱加 之而然。醫療之法。各隨其所因以治之。

《薛己口齒類要》

口瘡

「口瘡,上焦實熱,中焦虛寒,下焦陰火,各經傳變所致, 當分別而治之。如發熱作渴,飲冷,實熱也,輕則用補 中益氣,重則用六君子湯。飲食少思,大便不實,中氣 虛也,用人參理中湯。手足逆冷,肚腹作痛,中氣虛寒 也,用附子理中湯。晡熱內熱,不時而熱,血虛也,用八 物加丹皮、五味、麥門冬。發熱作渴,唾痰,小便頻數,腎 水虧也,用加減八味丸。」食少便滑,面黃肢冷,火衰土 虛也,用八味丸。日晡發熱,或從腹起,陰虛也,用四物 參朮、五味、麥門冬,不應,用加減八味丸。若熱來復去, 晝見夜伏,夜見晝伏,不時而動,或無定處,或從腳起, 乃無根之火也,亦用前丸及十全大補加麥門冬、五 味,更以附子末唾津調搽湧泉穴。若概用寒涼。損傷 生氣。為害匪輕。

《李梴醫學入門》

《口病總論》

脾熱則口甘或臭,宜瀉黃散、三黃湯。又胃熱則口甘, 胃虛則口淡。肝熱則口酸,木乘脾,口亦酸,小柴胡加 草龍膽、青皮,甚者宜當歸龍薈丸。肺熱則口辛,宜甘 桔湯、瀉白散。腎熱則口鹹,宜滋腎丸、滋陰大補丸。口 臭者,胃熱也。虛火鬱熱蘊於胸中,乃作口臭,宜芎芷 膏。傷胃陽虛,則口中無味。傷腎陰虛,則口中有味。

《戴思恭證治要訣》

口瘡

口舌生瘡,皆上焦熱壅所致,宜如聖湯或甘桔湯加 黃芩一錢,仍用杏花散摻之,未效,則參以四香飲。 下虛上盛,致口舌生瘡,宜用鎮墜之藥以降陽光,宜 鹽水下「養止丹,或黑錫丹。」仍於臨臥熱湯洗足,炒揀 淨吳茱茰一小撮,拭足了,便以炒茰塗足心,用絹片 紮之,男左女右。

吳崐醫方考===
《口病方論》
===

口瘡糜爛者,口糜散主之。蓋口糜本於濕熱,濕熱不 去,必至疳蝕。寒可以勝熱,苦可以堅膚。故用黃連、黃 蘗、雄黃之悍,殺蟲而利氣;冰腦之竄,殺蟲而入腠;沒 藥之苦,散血而愈瘡。

孫真人《千金方》云:薔薇根,口瘡之神藥,人不知之,故 其口齒一門,用薔薇根者,蓋多方焉。今嘗其藥,氣平 而味苦。《內經》曰:「氣薄為陽中之陰。」又曰:「味厚則泄。」如 此言之,固清氣泄熱之藥也。

《氣厥論》曰:「膀胱移熱於小腸,鬲腸不便,上為口糜,柴 胡地骨皮湯主之。」蓋膀胱者,水道之所出;小腸者,清 濁泌別之區也。膀胱移熱於小腸,則清濁不能泌別, 濕熱不去,勢必上蒸,故令口中糜爛而瘡,乃竈底燃 薪,籠中肉糜之象也。是方也,柴胡辛溫,所以升其清 陽;地骨皮苦寒,所以降其濁陰。清濁既判,則乾清坤 寧,鬲腸利而口糜愈矣。實者加大黃、𥐚、硝,謂大便祕 濇,邪氣自實,二陰皆祕,地道不通,故用大黃苦寒以 瀉實,𥐚、硝鹹寒以軟堅,乃竈底抽薪之法也。 謀慮不決,肝膽氣虛,口苦舌瘡者,益膽湯主之。蓋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