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91 (1700-1725).djvu/10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並由道德俱發,仁義主行道德,不清不留;主為仁義, 不高不止。此其所以不遇也。堯溷舜濁,武王誅「殘,太 公討暴,同、濁皆粗,舉措鈞齊,此其所以為遇者也。故 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無擇,深隱不見;禹王天下, 伯益輔治,伯成、子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無擇,伯 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進用無擇,子高退隱, 進用行耦;退隱,操違也。退隱勢異,身雖屈,不願進,人 主不須其言廢之,意亦不恨,是」兩不相慕也。商鞅三 說秦孝公,前二說不聽,後一說用者,前二帝王之論, 後一,霸者之議也。夫持帝王之論,說霸者之主,雖精 見拒;更調霸說,雖粗見受。何則?精遇孝公所不得,粗 遇孝公所欲行也。故說者不在善,在所說者善之;才 不待賢,在所事者賢之。馬圄之說無方,而野人說之; 子貢之說有義,野人不聽。吹籟工為善聲,因越王不 喜,更為野聲,越王大說。故為善於不欲得善之主,雖 善不見愛;為不善於欲得不善之主,雖不善不見憎。 此以曲伎合,合則遇,不合則不遇。或無伎,妄以姦巧 合上志,亦有以遇者。「竊簪之臣,雞鳴之客」,是竊簪之 臣親於子反,雞鳴之客,幸於孟嘗,子反好偷臣。孟嘗 愛偽客也,以有補於人君,人君賴之,其遇固宜。或無 補益,為上所好,籍孺、鄧通是也。籍孺幸於孝惠,鄧通 愛於孝文,無細簡之才,微薄之能,偶以形佳骨嫺皮 媚色。穪夫好容,人所好也,其遇固宜。或以醜面惡色, 穪媚於上,嫫母、《無鹽》是也。嫫母進於黃帝,無鹽納於 齊王。故賢不肖可豫知,遇難先圖。何則?人主好惡無 常,人臣所進無豫,偶合為是,適可為上。進者未必賢, 退者未必愚,合幸得進,不幸失之。世俗之議曰:「賢人 可遇,不遇亦自其咎也。」生不希世,准主觀鑒治內,調 能定說,審詞際會,能進,有補贍主何不遇之有?今則 不然,作無益之能,納無補之說,以夏進鑪,以冬奏扇, 為所不欲得之事,獻「所不欲聞之語,其不遇禍幸矣, 何福祐之有乎?」進能有益,納說有補,人之所知也,或 以不補而得祐,或以有益而獲罪。且夏時鑪以炙濕, 冬時扇以翣火,世所希主,不可准也。說可轉能,不可 易也。世主好文,己為文,則遇主;好武,己則不遇主。好 辯有口,則遇主;不好辯己,則不遇文主不好武,武主 不好文;辯主不好行,行主不好辯。文與言尚可暴習, 行與能不可卒成。學不宿習,無以明名;名不素著,無 以遇主。倉猝之業,須臾之名,日力不足,不預聞,何以 准主而納其說,進身而託其能哉?昔周人有仕數不 遇,年老白首,泣涕於塗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 「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 不一遇也?」對曰:「吾年少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 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後主又用武,吾更為武, 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 是以未嘗一遇。仕宦有時,不可求也。夫希世准主,尚 不可為,況節高志妙,不為利動,性定質成,不為主顧 者乎?且夫遇也,能不預設」,說不宿具,邂逅逢喜,遭觸 上意,故謂之「遇。」如准推主調說,以取尊貴,是名為「揣」, 不名曰「遇。」春種穀生,秋刈穀收,求物得物,作事事成, 不名為遇。不求自至,不作自成,是名為遇。猶拾遺於 塗,摭棄於野,若天授地生,鬼助神輔,禽息之精陰慶, 鮑叔之魂默舉,若是者乃遇耳。今俗人既不能定遇、 不遇之論,又就遇而譽之,因不遇而毀之,是據見效 案成,事不能量,操審才能也。

《累害篇》

凡人仕宦,有稽留不進,行節有毀傷不全,罪過有累 積不除,聲名有暗昧不明。才非下,行非悖也;又知非 昏,策非昧也,逢遭外禍,累害之也。非唯人行,凡物皆 然。生動之類,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內。夫不本 累害所從生起,而徒歸責於被累害者,智不明,闇塞 於理者也。物以春生,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 卒然牛馬踐根,刀鎌割莖,生者不育,至秋不成。不成 之類,遇害不遂,不得生也。夫鼠涉飯中,捐而不食。捐 飯之味,與彼不污者鈞,以鼠為害,棄而不御。君子之 累害,與彼不育之物、不御之飯,同一實也。俱由外來, 故為累害。修身正行,不能來福;戰栗戒慎,不能避禍。 禍福之至,幸不幸也。故曰「『得非己力』,故謂之福;來不 由我,故謂之禍。不由我者謂之何由?」由鄉里與朝廷 也。夫鄉里有三累,朝廷有三害,累生於鄉里,害發於 朝廷。古今才洪行淑之人,遇此多矣。何謂三累三害? 凡人操行,不能慎擇,友友同心,恩篤異心,疏薄,疏薄 怨恨,毀傷其行,一累也;人才高下,不能鈞同,同時並 進,高者得榮,下者漸「恚,毀傷其行,二累也;人之交遊, 不能常歡,歡則相親,忿則疏遠,疏遠怨恨,毀傷其行, 三累也;位少人眾,仕者爭進,進者爭位,見將相毀,增 加傅致,將昧不明,然納其言,一害也;將吏異好,清濁 殊操,清吏增郁郁之白,舉涓涓之言,濁吏懷恚恨,徐 求其過,因纖微之謗,被以罪罰,二害也;將或幸佐吏 之身」,納信其言。佐吏非清節,必拔人越次,迕失其意, 毀之過度。清正之仕,抗行伸志,遂為所憎,毀傷於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