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70 (1700-1725).djvu/9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考證

弊其鋒也。卒與俱死者,皆天下豪傑義士云。唐亡,遠

孫儒,不義朱梁,自雍州入於江南,終身不出焉。儒生 稠,沈毅有信,仕江南李氏,參德化軍事。稠生規,好道 家言,不以事自慁。常羈旅宣、歙閒,聞旁舍呻呼,就之 曰:「我某郡人也,察君長者且死,願以骸骨屬君。」因指 橐中黃金十斤曰:「以是交長者。」規許諾,敬負其骨千 里,并黃金置死者家。家大驚愧之,因請獻金,如亡兒 言,以為許君壽。規不顧,竟去。於是聞者滋以規為長 者。卒葬池州。後以子顯贈大理評事,生遂、逖、迥三子。 遂善事母,里母勵其子,輒曰:「汝獨不慚許伯通乎?」祥 符中,天子有事於泰山,加恩群臣,逖當遷讓其兄遂, 天子以遂試將作監主簿。遂子俞,字堯言,名能文章, 大臣屢薦之,有與不合者,官以故不遂。常知興國軍 大冶縣,縣人至今稱之。俞兩子,均、垍為進士。逖字景 山,常上書江南李氏,李氏嘆奇之,以為崇文館校書 郎。歲終,拜監察御史。後復上書太宗論邊事,宰相趙 普奇其意,以為與己合,知興元府,起酇侯廢堰以利 民。治澧、荊、揚三州,為盜者逃而去。其事兄如事父,使 妻事其長,姒如事母。故人無後,為嫁其女如己子。有 子五人:恂,黃州錄事參軍;恢,尚書虞部員外郎;怡,今 「為太子中舍,簽書淮南節度判官廳公事,元,今為江 淮、荊湖、兩浙制置發運使、平泰州、海陵主簿。」五人者, 咸孝友如其先人,故士大夫論孝友者歸許氏。元以 國子博士發運判官,七年遂為其使,待制天章閣。自 天子大臣莫不以為材,其勞烈方在《史氏記》,余故不 論,而著其《家行》云。迥,字光遠,其事母如伯通之孝,事 其兄如景山之為弟也。慷慨有大志。少常仕李氏,後 不復仕,與其兄俱葬顏村。有子會,為進士,方壯時,亦 慨然好議天下事,今為太廟齋郎。臨川王某曰:「《余譜》 許氏,自據以下,其緒傳始顯焉。然自許男見於周,其 後數封,而有紀之子孫多焉。考是論之,夫伯夷之所 以佐其君治民,余讀」書未嘗不喟然嘆思之也。《傳》曰: 「盛德者必百世祀」,若伯夷者,蓋庶幾焉。彼其後世忠 孝之良,亦使之遭時沐浴舜、禹之間,以盡其材,而與 夫夔、皋、熊虎之徒俱出而馳焉,其孰能概之耶?

《許氏世次圖序》
許元

夫遠祖,人所易忘也。我許氏本唐虞泰嶽之裔,下逮 周、漢,代有封君,顯宦名賢,載於經史者,大略可見。然 世次遐邈,不可得而詳矣。唐龍朔中,上世宰相府君 受詔修《族志》,始有推原本宗,起於漢郡守公據,歷十 四世至府君,於是開郡於高陽,距今又歷十有二世。 其間遠祖名諱,多不能記。各房播遷,悉不相聞。今元 兄弟共承祖考之澤,或守居故里,或宦寓四方,已不 時聚,友于之情,則後之視今,因可知也。乃列本宗自 魏郡守公據以下祖宗世次於圖,貽諸子姪,使傳歷 千世之久,居隔千里之遠,皆知所本而不忘爾。既而 又荷友人臨川王安石為撰《譜傳》,推究上代封國之 所始,頗為詳悉,因以附於右云。

《毘陵夫椒許氏世譜敘略》
許存心

按:許之先本炎帝神農氏之裔。曰祝融,為黃帝司徒。 生術囂,囂生勾龍,為顓頊高陽氏土正,能平九州,辨 土地之宜,以教兆民,遂得賜氏曰高陽,後世祀之以 配社。勾龍生垂及由,垂為堯共工,由以不受堯禪,洗 耳清泠,隱於箕山。垂生伯夷,為堯四岳。時洪水為害, 四岳初舉鯀治,功績弗成;復舉禹續父業,仍自佐禹 平水土,陂九澤有功,封呂侯,遂身殉於震澤之山。傳 至商末,周興,武王復封其苗裔文叔以續太岳之嗣, 爵位男。傳至周衰,附楚,有自楚倡神農之言者,實其 裔也。迨漢置會稽郡,吾山初屬會稽,後又屬義興。吾 族世多隱晦,間有仕於漢者,曰武、曰晏、曰普。武舉孝 廉,仕至長樂少府。晏為漢博士,普亦舉漢孝廉。武再 傳荊,初為府掾,復舉孝廉,為漢諫議;再傳馘,為漢太 尉。顯於唐者曰紹緒。紹初仕隋,為夷陵守,後歸唐,封 譙國公。傳圉師有器幹,為唐左相,以清白稱。緒以佐 命功,武德初封真定公。再傳景,先舉唐進士,為岐州 刺史,遷吏部侍郎。自茲家世不墜,以至於宋,宋因受 禪,國弱,代有戎狄之患,故我許諸賢,皆願守箕山之 節而弗欲仕。《傳》中惟有叔微,仕至翰林學士景衡公, 為高宗所稱,「志慮忠純,遇事敢言」者。至紹興十五年, 我祖九三公諱必勝者,登劉章榜進士第三人,官至 顯謨閣待制。生四子,會金兵益熾,各擇其所止之地 而居焉。於是長遷洛社,蓋不忘河洛之意也。次遷源 泉,取歸元返本,旋復舊墟也;「三遷義興」,將以義而興, 起勤王之業也;四曰「小九。」公諱琮,以弱冠登乾道二 年蕭國梁榜進士,擢知制誥,後忤權貴,謫知汾州。後 掛冠入山,營別業於兩墅,世守夫椒,保茲宅壟,子子 孫孫,傳之不替。備誌於後:

《毘陵夫椒許氏族譜引》
明·許鼎臣

古者有族則必有宗,宗其所自出,是以渙而能聯,遠 而能合。《易》曰:「君子以類族辨物。」於類之中而致辨焉, 蓋其慎也。自宗法廢而人民離,或遭兵燹,或經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