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68 (1700-1725).djvu/2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董立

按《陝西通志》:「立字植夫,號玉峰,咸寧人。中經元會試, 以疾還,遂隱居教授三十餘年。順帝朝,丞相賀太平 以隱逸薦天子,頒敕加禮,徵入拜修撰,授經郎,輔導 儲嗣,轉內臺御史,遷國子司業,陟淮西僉事,歷陞漢 中廉訪副使,復為左春坊贊善,進禮部侍郎,遷侍御 史,再遷陝西行臺,進正治上卿。卒,朝廷輟朝,遣奠營」 葬。進中丞,諡《文貞》。

董成夫

按《陝西通志》:「成夫以軍功授察罕腦兒宣慰使司同 知,進宣慰使,當時深倚重之。國無西北之憂者,成夫 之力居多。旋以敵兵入邊,遂奮不顧身,歿於王事。訃 聞,贈中大夫、樞密院副使,諡忠烈,命配食廟庭。」

董鎮

按《杭州府志》:「鎮字仲真,其先河南人。建炎初,曾祖文 林官臨安司法,遂家澉浦。父仲溫,尚宋室主,為駙馬。 鎮聞金華許謙為考亭之五傳,裹糧從學,謙深器之。 謙卒,鎮築室仙華山,三年而後歸。仙華山,謙講學處 也。紅巾之亂,率鄉人禦之,作嘉會堂於靈泉,右畫考 亭像,左書《儒行》篇,從游者日眾。平生未嘗著述,惟默」 會經學,見之躬行。或勸之仕,鎮曰:「先妣,宋室女。鎮即 不食祿,猶宋臣子,安得隨世以就功名耶?」洪武丁未 卒。劉基題其墓曰「董處侯。」

董倫

按《明外史解縉傳》:「董倫,字安常,恩州人。洪武十九年, 以薦授春坊贊善大夫,左春坊大學士,侍懿文太子。 太子薨,出為河南左參議,謫雲南教官。建文初,召拜 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與方孝孺同侍經筵。成 祖即位,倫年已八十,命致仕,數日卒。」

董寶

按《雲南通志》:「寶,大理人,南詔清平官董成之後。洪武 間,任順寧土經歷,清敬慎勤,部民安之。後以累功遷 大理府土經歷。麓川之役,多著勞能,以死事諭祭。」

董鏞

按《杭州府志》:「鏞字孟聲,仁和人。永樂初進士,入翰林 為庶吉士,授文學官。久之,薦知永豐縣。有學行,善文 章,詩思和平類其人。」

董匡 董

按《廣東通志》:「匡字宗輔,番禺人。性介特,邃於《易》尢,善 草書隸篆。」與弟俱負才名,稱「番禺二董。」永樂丁酉 領鄉薦,明年赴春官,兄弟同登乙榜。匡授萬載教授, 癸卯典山東文衡,秩滿,超為貴州道監察御史,讞獄 平恕。授金谿訓導。有《二董集》傳世。

董子壯

按《明外史桂彥良傳》:「國初特重師傅,永樂、洪熙時,董 子壯之屬皆有名。子壯名琰,以字行,江西樂安人。博 學有操行。洪武中,以鄉薦除雲南學官,遷知茂名縣。 成祖擢為國子司業,出為趙王府右長史。恭謹小心, 隨事匡正。王多過,帝輒以責長史,子壯夾持王愈堅。 永樂十八年春,當陪祀國社,夙興,正衣冠端坐而卒。」

董經綸

按《湖廣通志》:「經綸,黃岡人。多隱德,尢好施與。正統間, 歲祲,輸粟賑濟。有司以聞,賜敕及羊酒,復其家三年。」

董興

按《明外史孫鏜傳》:「董興,長垣人。初為燕山右衛指揮 使,累遷署都指揮同知。正統中,舉將才,進署都指揮 使,京營管操。復用薦,擢署都督僉事,充右參將,從討 鄧茂七,破餘黨,進都督同知。黃蕭養嘯眾圍廣州,賊 眾至十餘萬,僭稱王,攻城急。詔拜興左副總兵,調江 西、兩廣軍往討。景泰元年二月,至廣州擊賊,殺萬餘」 人,餘多就撫。蕭養中流矢死,餘黨皆伏誅。論功,進石 都督,留鎮廣東。久之,召還,分督京營。與曹吉祥結為 婚姻,冒奪門功,封海寧伯。未幾,以總兵官鎮遼東,予 世券。吉祥誅,奪爵。仍右都督鎮廣西。立功。以呂貴薦, 復爵,總兵宣府。憲宗嗣位,罷還。家居十餘年卒。

董瑾

按《汾州府志》:「瑾,字文玉,東南坊人。正統十三年貢,任 陝西甘州中護衛經歷。剛直勤廉,秉公執法。時有貴 宦滕蛟,妺以不孝詞投於瑾,瑾不恕。值御史李受囑 於蛟,轉囑於瑾,瑾不聽,致死於獄。」

董廷圭

按《湖廣通志》:「廷圭,字國器,華容人。景泰庚午鄉試第 一,辛未進士,官至監察御史,陞山東按察。為御史十 五年,比死,無一物。」

董齡

按《汾州府志》:「齡自幼聰慧,號神童。登天順甲辰進士, 選翰林庶吉士,歷遷河南按察司僉事、四川按察司 副使。所至有廉能聲。其子文奎由鄉舉知玉田縣事。」

董傑

按《涇縣志》:「傑,字萬英,號五城,性端謹,平居無惰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