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46 (1700-1725).djvu/119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吳復

按《名山藏勳封記》:「安陸侯吳復,合肥人。以兵自歸,累 功都督僉事。從西平侯討平西蕃、洮州戎。洪武十二 年,封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榮祿大夫、柱國侯,祿 二千石,世指揮使,賜券與誓,免二死。再征普定及廣 西泗城州蠻,殺獲甚眾。侯五年卒,追封黔國公,予諡, 復賜券,誥世侯,益祿五百石。」

吳昇

按《太平府志》:「昇字彥高,少有大志。至正辛卯,歲荒盜 起,守帥募民擊之。昇以智勇領郡兵,補當塗尉。明高 帝渡江,昇投降。帝喜,擢總管,同別將下溧陽、溧水,以 昇父裕知溧水。丙申,擊金陵,擒同知觀音奴,以本人 銀甲繡衣賞之。丁酉,裕致仕,帝為《褒賢頌》以送。己亥, 帝令裕選姑孰三處漁人為水軍,助昇隨徐達取諸」 暨。庚子,昇還守姑孰,城陷于友諒,昇力戰而出。昇子 興戰于采石,死之。昇弟晟家居,亦以不從友諒被殺。 辛丑,昇自陳乞還兵事,以次男振襲,振留守江西,戰 死。吳元年克平江,詔以裕知府事,檄至,裕已物故。「昇 三代建節,見危授命,而後世不錄」,論者惜之。

吳徹

按《江夏縣志》:徹字文通,雅善吟詠,家貧落魄,好奇節。 元末天下亂,為陳友諒所得,置諸親密,呼為先生。歲 壬寅,微行覘探,為明太祖所獲,問曰:「聞汝能詩,為我 賦《天閑百馬圖》。」徹應聲曰:「問渠何日渡江來,百騎如 雲畫鼓催。九十九中皆汗血,當頭一個是龍媒。」太祖 擊節不忍殺,乃刺「詭譎秀才」四字於徹面遣還。友諒 惡之曰:「安有如此形容,而可為我先生者乎?」徹遂掉 小舟遁去。後友諒敗死,次子陳理奔還武昌,負城久 不下,太祖怒,將屠城。忽有稱詭譎秀才求見者,召入, 復命題《西山夜雨》詩,復應聲曰:「莫厭西山夜雨多,也 應添起洞庭波。東風肯與周郎便,直上金陵奏凱歌。」 會夜,太祖遂下令班軍還建康。後屢下詔物色之,徹 竟辭不出,曰:「吾面目可憎矣。」里中人多以范增目之。

吳海

按《明外史吳海傳》:「海字朝宗,閩縣人。元季以學行稱。 值四方盜起,絕意仕進。洪武初,守臣欲薦諸朝,力辭 免。既而徵詣史局,復遺書所知,力辭。嘗言:楊、墨、釋、老, 聖道之賊;管、商、申、韓,治道之賊;稗官野乘,正史之賊; 支詞艷說,文章之賊。上之人宜敕通經大臣,會諸儒 定其品目,頒之天下,民間非此不得輒藏,坊市不得」 輒粥。如是數年,學者生長不涉異聞,其於養德育才, 豈曰小補。因著書一編曰《書禍》,以發明之。與永福王 翰善,翰嘗仕,元海數勸之死,後翰果自裁。海教養其 子,偁卒底成立。平居虛懷樂善,有規過者,欣然立改。 因顏其延賓之所曰《聞過》。為文嚴整典雅,一歸諸理, 後學咸宗仰之。有《聞過齋集》行世。

吳沉

按《明外史吳沉傳》:「沉字濬仲,蘭谿人,元國子博士師 道子也。早以學行聞。太祖下婺州,召沉會食省中,日 令進講經史,敷陳治道。已命為郡學訓導。洪武初,郡 以儒士舉,誤上其名曰信仲,授翰林院待制。沉謂修 撰王釐曰:『名誤不更,是欺罔也』。牒請改正。帝喜曰:『誠 慤人也』。遂眷遇之,召侍左右,論說書史。以事降編修」, 復待制,再降編修。尋以奏對失旨,降渭源縣教諭。未 行,復為翰林院典籍。尋擢東閣大學士。居一年,降翰 林侍書,尋改國子博士。踰年,以老乞歸,卒。

吳琳

按《明外史陳修傳》:「吳琳,黃岡人。太祖下武昌,求荊楚 名儒,以詹同薦,召為國子助教。吳元年,除浙江按察 司僉事,復入為起居注,命齎幣帛求書於四方。洪武 四年,遷太常卿,進兵部尚書,典京闈鄉試。六年,改吏 部尚書。踰年,乞歸。帝嘗遣使察之,使者潛至旁舍,一 農人坐小杌,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謹。使者前曰:『此 有吳尚書者在否』?」農人斂手對曰:「琳是也。」使者以狀 聞,帝為嘉歎。

吳履

按《明外史吳履傳》:「履字德基,蘭谿人。少通《春秋》諸史。 李文忠鎮浙東,聘為郡學正。久之,舉於朝,授南康丞。 摘發奸伏,吏皆斂跡。為丞六年,百姓愛之。遷安化知 縣,晉濰州知州。會改州為縣,召還,民皆涕泣奔送,履 遂乞骸骨歸。」

吳志淳

按《萬姓統譜》:「志淳,字主一,無為州人。能詩善書。嘗仕 元不顯,遇滁、泗兵起,徙家豫章。國初時,與陶主敬、劉 伯溫、高季迪諸名士並稱。」

吳宏

按《萬姓統譜》:「宏,餘干人。以江西行省參政歸本朝,命 鎮饒州。尋遣率兵取撫州、南昌諸郡,又從征,下武昌, 以功拜中書左丞。宏涉歷經史,能詩工書,事母至孝, 見重於士大夫。」

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