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33 (1700-1725).djvu/97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曾始得釋。昭亮陰險多此類,時人惡之。

《張遜傳》:「遜兼樞密副使,知院事,與同列寇準不協,每 奏事頗相矛盾。一日,遜等晚歸私第,準與溫仲舒並 轡,有狂民迎馬首拜呼萬歲。街使王賓,舊與遜同事 晉邸,遜又嘗舉賓雅相厚善,因奏民迎準拜呼萬歲。 準自辯實與仲舒同行。蓋遜令賓獨奏斥臣,辭意俱 厲,因互發其私。太宗惡之,下詔切責遜,左降右領軍 衛將軍;準亦罷職。」

《寇準傳》:「準參知政事,馮拯陳準擅權,廣東轉運使康 戩亦言,呂端、張洎、李昌齡皆準所引,端德之,洎能曲 奉準,而昌齡畏懦,不敢與準抗,故得以任胸臆,亂經 制。太宗怒。準適祀太廟,攝事,召責端等,端曰:『準性剛 自任,臣等不欲數爭,慮傷國體』。因再拜請罪。及準入 對,帝語及馮拯事自辯。帝曰:『若廷辯,失執政體』。準猶」 力爭不已,又持中書簿論曲直於帝前,帝益不悅,因 歎曰:「鼠雀尚知人意,況人乎!」遂罷準知鄧州。

《吳廷祚傳》:「廷祚子元扆,性謹讓,在藩鎮待賓佐以禮。」 《陳恕傳》:「恕遷給事中參知政事,數月,太宗言及戶部 使樊知古,所部不治。恕與知古聯事,情好凝洽,密與 語之,欲知古修舉其職。知古愬於太宗,太宗怒恕泄 禁中語,罷守本官。」

《溫仲舒傳》:仲舒自為正言至貳樞密,皆與寇準同進, 時人謂之「溫寇。」

《王化基傳》:「化基寬厚有容,喜慍不形,僚佐有相凌傷 者,輒優容之。」

《王祐傳》:「祐孫質,通判蘇州。州守黃宗旦少,質嘗因爭 事,宗旦曰:『少年乃與丈人抗邪』?質曰:『事有當爭,職也』。 卒不為屈。宗旦得盜鑄錢者百餘人,下獄治,退告質 曰:『吾以術鉤致,得之,喜見於色。質曰:『以術鉤人,置之 死而又喜。仁者之政固如是乎』?宗旦慚沮,為薄其罪』。」 《趙昌言傳》:「昌言遷工部侍郎,時鹽鐵副使陳象輿與」 昌言善,知制誥胡旦、度支副使董儼皆昌言同年,右 正言梁顥嘗在大名幕下,四人者日夕會昌言之第, 京師為之語曰:「陳三更,董半夜。」

《呂蒙正傳》:蒙正初入朝堂,有朝士指之曰:「此子亦參 政耶?」蒙正陽為不聞而過之。同列不能平,詰其姓名, 蒙正遽止之曰:「若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不若 毋知之為愈也。」時皆服其量。

蒙正初為相時,張紳知蔡州,坐贓免。或言於上曰:「紳 家富,不至此,特蒙正貧時勾索不如意,今報之爾。」上 命即復紳官,蒙正不辯。後考課院得紳實狀,復黜為 絳州團練副使。及蒙正再入相,太宗謂曰:「張紳果有 贓。」蒙正不辯,亦不謝。

《李昉傳》:「昉孫昭述為河北轉運使。江陵屯兵讙言倉 粟陳腐,欲以動眾。昭述取以為奉,且以飯其僚屬,眾 遂定,徙湖南潭州,戍卒憤監軍酷暴,欲搆亂,或指昭 述謂曰:『如李公長者,何可負?其謀遂寢。昭述聞之,以 戒監軍,監軍自是不復為暴』。」

《田紹斌傳》:「真宗即位,調環慶靈州、清遠軍部署。紹斌 素勇悍,與同職頗不葉。轉運使宋太初每按部,靈州、 清遠多貿市,紹斌語發其私,太初心銜之。及還朝,言 紹斌之過,尋赴召直其事。」

《楊信傳》:信弟嗣,咸平三年,拜保州刺史,召還,授本州 團練使。時楊延昭方為刺史,嗣言嘗與延昭同官,驟 居其上,不可,願守舊官。上嘉其讓,乃遷延昭官。嗣與 延昭久居北邊,俱以善戰聞,時謂之「二楊。」

《孫行友傳》:「行友子全照,知天雄軍。咸平六年夏,上裁 定防秋禦戎之要,命為平邊軍部署。以全照好陵人, 取其嘗所保薦者,王德鈞、裴自榮共事焉。」

《王氏談錄》:蔡文忠守南都,公時為書院說書,且將薦 公而謂公曰:「欲薦而未有人,可令草奏,以敘君之美, 莫若相煩君自為之。」公謝曰:「某之才,不足當公薦,今 石太祝延年,眾所愛重,宜置某而薦石。」蔡公曰:「石固 欲薦之,亦當自令草奏。」公徐曰:「得之矣。」遂命公草石 奏,而石為公草奏。初罷野城尉里中,是時晏丞相為 留守,方修後圃,而使諸曹掾賦《馴鶴小池》。戶曹掾王 初邀同賦,既成,并上臨淄公,公喜遇之甚厚。及臨淄 公還朝,力薦為應天府學講書,語在《公家傳》中。是後 蔡文忠繼守留鑰,復待以上客。蔡公既去而宋公來, 其所以遇之尤加。每公事退,開群閣邀公,日以為常, 相對但持書冊論議而已。宋公嗜食乾果羅列左右 間,或相勸食,或以文章示公句意有所欲易,及一字 不安者,必曰:「君試思之。」公曰:「以某句易某字如何?」曰: 「更試思之。」或至再三,遂用。後宋公還朝,公亦入上庠, 又陪佐史局,無一日異於初。宋公薨,公為之議諡,撰 著行狀象篆,勒墓銘。諸宋以服帶緡錢遺於公甚厚, 公不發其封,悉還之。李邯鄲公戲簡公曰:「可惜筆端 得來,盡被車兒推去。」後老思宋公平昔之知,嘗歎曰: 「相知之厚,不愧古人,今亡矣夫!」去年公謁告還里中, 錢于飛侍讀為留守,其妻宋公女也。聞錢公晏於郡 齋,曰:「是往者君日與吾父論書於此齋,吾家為肴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