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306 (1700-1725).djvu/6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州境,預令屬公義。公義答曰:「奉詔不敢有私。」及至揚 州,皆無所縱捨,暕銜之。及煬帝即位,揚州長史王弘 入為黃門侍郎,因言公義之短,竟去官。吏人守闕訴 冤,相繼不絕。後數歲,帝悟,除內史侍郎。丁母憂。未幾, 起為司隸大夫,檢校右禦衛武賁郎將。從征至柳城 郡,卒,時年六十二。子融。

衛元

按《隋書》本傳:「元字文昇,河南洛陽人也。少有器識。周 武帝在藩,引為記室。武帝親總萬機,拜益州總管長 史。仁壽初,山獠作亂,出為資州刺史,以鎮撫之。元單 騎造其營,謂群獠曰:『我刺史銜天子詔,安養汝等,勿 驚懼也』。諸賊莫敢動。於是說以利害,渠帥感悅,解兵 而去,前後歸附者十萬餘口。高祖大悅,賜縑二千疋」, 除遂州總管,仍令劍南安撫。煬帝即位,復徵為衛尉 卿。諸獠攀戀,數百里不絕,各揮涕而去。

姜謨

按《唐書》本傳,「謨,秦州上邽人。隋大業末,為晉陽長。高 祖在太原,謨謂所親曰:『隋政亂將亡,必有聖人受之。 唐公負王霸資度,其必撥亂得天下』。乃深自結。及大 將軍府建,引為司功參軍,從平霍邑、絳郡,兵遂度河, 謨部勒一夕濟。高祖歎其略,進平長安,除相國胄曹 參軍、長道縣公。薛舉寇秦州,以謨山西豪望,詔安撫」 隴外,委以便宜。乃與竇軌出散關,下河池、漢陽,遇薛 舉,與戰,軌敗。召謨還朝,為員外散騎常侍。後仁杲平, 擢秦州刺史。帝曰:「昔人稱衣錦故鄉,今以本州相授, 所以償功。涼州荒梗,宜有以靖之。」謨至,撫邊俗以恩 信,盜賊衰止,人喜曰:「不意復見太平官府。」改守隴州, 以老去職。貞觀元年卒,贈岷州都督,諡曰「安。」子確。

韋仁壽

按《唐書循吏傳》:「仁壽,京兆萬年人。隋大業末為蜀郡 司法書佐。斷獄平,得罪者皆自以韋君所論,死無恨。 高祖入關,遣使者徇定蜀,承制擢仁壽嶲州都督府 長史。南寧州納款,朝廷歲遣使撫接,至率貪沓,邊人 苦之,多叛去。帝素聞仁壽治理,詔檢校南寧州都督, 寄治越嶲,詔歲一按行慰勞。仁壽將兵五百人,循西」 洱河開地數千里,稱詔置七州十五縣。酋豪皆來賓 見,即授以牧宰,威令簡嚴,人人安悅。將還,酋長泣曰: 「天子藉公鎮撫,奈何欲去我?」仁壽以池壁未立為解。 諸酋即相率築城起廨,甫旬略具,仁壽乃告以實,曰: 「吾奉詔第撫循,庸敢擅留。」夷夏父老乃悲啼祖行,遣 子弟隨貢方物,天子大悅。仁壽請徙治南寧州,假兵 遂撫定。詔可,敕益州給兵護送。刺史竇軌疾其功,訹 言「山獠方叛,未可以遠略」,不時遣。歲餘,卒。

薛大鼎

按《唐書循吏傳》:「大鼎字重臣,蒲州汾陰人。父粹,為隋 介州長史,與漢王諒同反,誅大鼎,貰為官奴,流辰州, 用戰功得還。高祖兵興,謁見龍門,因說帝絕龍門軍 永豐倉就食,傳檄遠近,據天府,示豪傑,為拊背扼喉 計。帝奇之。時諸將已決策先攻河東,故議置授大將 軍府察非掾,出為山南道副大使,開屯田以實倉廩。」 趙郡王孝恭討輔公祏,以大鼎為饒州道軍師,引兵 渡彭蠡湖,以功遷浩州刺史,累徙滄州。無棣渠久廞 塞,大鼎浚治屬之海,商賈流行,里民歌曰:「新溝通,舟 楫利,屬滄海魚鹽至。昔徒行,今騁駟,美哉薛公德滂 被!」又疏長蘆、漳、衡三渠,泄汙潦,水不為害。是時,鄭德 本在瀛州,賈敦頤為冀州,皆有治名,故河北稱「鐺腳 刺史。」永徽中,遷銀青光祿大夫,行荊州大都督長史。 卒,諡曰恭。

方亮

按《浙江通志》:亮,雉山人。初,汪華據歙稱王,睦州已為 歙有。及武德初,杜伏威命王雄誕平歙而復睦州,用 亮為刺史,賜詔曰:「本司刺史方亮,往因喪亂,保據邑 土,識達事機,早歸朝化。」亮當唐初,嘗不因朝命為刺 史,其後納土歸化,免其鄉里屠戮之苦,誠節彰著,是 可嘉也。《唐史》逸之。

郭孝恪

按《唐書》本傳:孝恪,陽翟人。隋亂,率少年數百附李密, 使與李勣守黎陽。密敗,勣遣孝恪送款,封陽翟郡公, 拜宋州刺史,詔與李勣經略武牢以東。竇建德之援 洛也,孝恪上謁秦王,進計曰:「王世充力竭計窮,其面 縛可跂足待。建德悉眾遠來,糧餉阻絕,殆天亡時也。 若固守武牢,以軍汜水,逐機應變,禽殄必矣。」王然之, 賊平。

李大亮

按《唐書》本傳,「大亮,京兆涇陽人。有文武才略。高祖詔 大亮安撫樊鄧,因圖之。進擊下十餘城,遷安州刺史。 復使徇廣州,至九江,聞張善安以洪州反,設計誘擒 之。入洪州,撫集離散,因灌嬰舊城,置鄉以處其眾。錄 功賜奴婢百口。謂曰:『而曹皆衣冠子女,不幸破亡,吾 何忍錄而為隸乎』?縱遣之。帝聞咨美,更賜僕婢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