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66 (1700-1725).djvu/25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舊。上書不為表,答表不稱詔,周氏諸王盡降為公。」

煬帝大業四年詔訪周漢魏晉之後

按《隋書煬帝本紀》,大業四年冬十月辛亥詔曰:「昔周 王下車,首封唐虞之裔;漢帝承曆,亦命殷周之後。皆 所以褒立先代,憲章在昔。朕嗣膺景業,旁求雅訓,有 一弘益,欽若令典。以為周兼夏殷,文質大備;漢有天 下,車書混一,魏晉沿襲,風流未遠。並宜立後,以存繼 絕之義。有司可求其胄緒列聞。」

高祖武德元年封隋帝為酅國公詔選用隋蔡王智積等子孫

按《唐書高祖本紀》,武德元年六月乙酉,奉隋帝為酅 國公。詔曰:「近世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夷絕。曆數 有歸,實惟天命,興亡之效,豈伊人力。前隋蔡王智積 等子孫,皆選用之。」

按杜佑《通典》:「元年五月詔曰:『革命創制,禮樂變於三 王;修廢繼絕,德澤崇於二代。其以莒之酅邑奉隋帝 為酅國公,正朔服色,一如舊章』。」

太宗貞觀二年詔立二王後廟置國官并給廩餼

按:《唐書太宗本紀》:「貞觀二年八月辛丑,立二王後廟, 置國官。」

按杜佑《通典》:二年秋八月制曰:「二王之後,禮數宜崇。 寢廟不修,廩餼多闕,非所以追崇先代,式敬國賓。可 令所司,量置國官,營立廟宇。」

中宗嗣聖十六年十一月制以周漢之後為二王仍封舜禹成湯之裔為三恪即武后永昌元年

按:杜佑《通典》云云。

神龍元年夏五月戊子復周隋二王後

按:《唐書中宗本紀》云云。

元宗天寶七載五月壬午以魏周隋為三恪

按:《唐書元宗本紀》云云。

天寶八載七月。封後魏孝文十代孫元伯明。為韓國 公。以備三恪。

按《唐書元宗本紀》不載。按杜佑《通典》云云。

天寶九載,以商、周、漢為「三恪」,廢介酅公。

按《唐書元宗本紀》,天寶九載九月辛卯,以商、周、漢為 三恪。按《王勃傳》,「勃謂王者乘土,王世五十數,盡千 年;乘金,王世四十九數九百年;乘水,王世二十數,六 百年;乘木,王世三十數,八百年;乘火,王世二十數。七 百年,天地之常也。自黃帝至漢,五運適周,土復歸唐, 唐應繼周,漢不可承。周、隋短祚,乃斥晉、魏以降,非真 主」正統,皆五行沴氣,遂作唐家千歲曆。武后時,李嗣 真請以周、漢為二王後,而廢周、隋。中宗復用周、隋。天 寶中太平久,上言者多以詭異進。有崔昌者,采勃舊 說,上《五行應運曆》,請承周、漢,廢周、隋為閏。右相李林 甫亦贊佑之,集公卿議可否。集賢學士衛包、起居舍 人閻伯璵上表曰:「都堂集議之夕,四星聚於尾,天意 昭然矣。」於是元宗下詔,以唐承漢,黜隋以前帝王,廢 介酅公,尊周、漢為二王,後以商為三恪。京城起周武 王、漢高祖廟。授崔昌太子贊善大夫,衛包司虞員外 郎。

天寶十二載,復魏、周、隋為三恪,酅、介二公復舊封 按《唐書元宗本紀》:十二載五月己酉,復魏、周、隋為三 恪。按《王勃傳》,「楊國忠為右相,自稱隋宗,建議復用 魏為三恪」,周、隋為二王後酅、介二公復舊封。貶崔昌 烏雷尉,衛包夜郎尉,閻伯璵涪川尉。

太祖開平元年春正月戊辰封唐主為濟陰王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云云。

太祖開平二年,以介國公為《三恪》,酅國公、萊國公為 「二王後。」

按《五代史梁太祖本紀》:開平二年「春二月戊寅,封鴻 臚卿李崧介國公,為二王後。冬十二月己亥,以介國 公為三恪,酅國公、萊國公為二王後。」

高祖天福二年春正月封唐宗室子為公及隋酅公為二王後以周介公備三恪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云云。

天福四年秋九月癸未,封李從益為「郇國公,以奉唐 後。」

按:《五代史晉高祖本紀》云云。

高祖天福十二年夏五月甲午以郇國公李從益知南朝軍國事

按《五代史漢高祖本紀》云云。

太祖建隆元年詔封周帝為鄭王正朔服色一如舊制

按《宋史太祖本紀》,顯德七年,太祖即皇帝位,遷恭帝 及符后於西宮,易其帝號曰鄭王,尊符后為周太后。 正月乙巳,大赦,改元建隆。按《禮志》,太祖建隆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