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21 (1700-1725).djvu/13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死。

《穀梁傳》定公四年,子胥父誅于楚,挾弓扶矢而干闔 廬。闔廬曰:「大之甚,勇之甚!」為是欲興師而伐楚。子胥 諫曰:「臣聞之,君不為匹夫興師,且事君猶事父也,虧 君之義,復父之讎,臣不為也。」於是止。

《韓子五蠹篇》:楚有直躬,其父竊羊而謁之吏。令尹曰: 「殺之!」以為直于君而曲于父,報而罪之。以是觀之,夫 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魯人從君戰,三戰三北。仲尼 問其故,對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養也。」仲尼以為孝, 舉而上之。以是觀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故令 尹誅而楚奸不上聞,仲尼賞而魯民易降北。上下之 利,若是其異也,而人主兼舉匹夫之行,而求致社稷 之福,必不幾矣。

《呂氏春秋高義篇》:荊昭王之時,有士焉,曰石渚,其為 人也,公直無私。王使為政,廷有殺人者,石渚追之,則 其父也。還車而反立于廷曰:「殺人者,僕之父也。以父 行法,不忍阿有罪,廢國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義 也。」于是乎伏斧鑕請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豈必伏 罪哉?子復事矣。」石渚辭曰:「不私其親,不可謂孝子;事」 君枉法,不可謂「忠臣。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敢廢法, 臣之行也,不去斧鑕歿頭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 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為人臣也,可謂忠 且孝矣。

《韓詩外傳》:楚白公之難,有仕之善者,辭其母將死君。 其母曰:「棄母而死君,可乎?」曰:「聞事君者,內其祿而外 其身,今之所以養母者,君之祿也,請往死之。」

《說苑立節篇》:楚有士申鳴者,在家而養其父,孝聞於 楚國,王欲授之相,申鳴辭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 何不受乎?」申鳴對曰:「舍父之孝子,而為王之忠臣,何 也?」其父曰:「使有祿於國,立義於庭,汝樂吾無憂矣。吾 欲汝之相也。」申鳴曰:「諾。」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 年,白公為亂,殺司馬子期,申鳴將往死之,父止之曰: 「棄父而死,豈可乎?」申鳴曰:「聞夫仕者,身歸於君,而祿 歸於親,今既去父事君,得無死其難乎?」遂辭而往,因 以兵圍之。白公謂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勇士也,今 以兵圍吾,吾為之奈何?」石乞曰:「申鳴者,天下之孝子 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鳴聞之必來。」因與之語。白公曰: 「善。」則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鳴曰:「子與吾,吾與子 分楚國;子不與吾,子父則死矣。」申鳴流涕而應之曰: 「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聞之也,食其 食者死其事,受其祿者畢其能。今吾已不得為父之 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援桴鼓之,遂 殺白公,其父亦死。王賞之金百斤,申鳴曰:「食君之食, 避君之難,非忠臣也。定君之國,殺臣之父,非孝子也。 名不可兩立,行不可兩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 天下!」遂自殺。

《臣術篇》:「景公飲酒,陳桓子請浮晏子。晏子曰:『何故也』?」 陳桓子曰:「子衣緇布之衣,麋鹿之裘,棧軫之車,而駕 駑馬以朝,是隱君之賜也。故浮子晏子曰:『臣以君之 賜,父之黨無不乘車者,母之黨無不足衣食者。如此, 為隱君之賜乎?彰君之賜乎』?」公曰:「善為我浮桓子。」 《國語》:吳人之入楚,楚昭王奔鄖。鄖公之弟懷將殺王, 鄖公辛止之。懷曰:「平王殺吾父,在國則君,在外則讎 也。見讎弗殺,非人也。」鄖公曰:「夫事君者,不為外內行, 不為豐約舉,苟君之尊卑一也。且夫自敵以下則有 讎,非是不讎。下虐上為殺,上虐下為討,而況君乎?君 而討臣,何讎之有?若皆讎君,則何上下之有乎?吾先 人以善事君,成名于諸侯,自鬥伯比以來,未之失也。 今爾以是殃之不可。」懷弗聽,曰:「吾思吾父,不能顧矣。」 鄖公以王奔隨,王歸而賞及鄖。懷子西諫曰:「君有二 臣,或可賞也,或可戮也。君王均之,群臣懼矣。」王曰:「夫 子期之二子邪?吾知之矣。或禮于君,或禮于父,均之 不亦可乎?」

越王句踐棲于會稽之上,大夫種行成于吳,夫差與 之成而去之。句踐十年不收于國,民居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 而思報父母之讎,臣而思報君之讎,其有敢不盡力 者乎?請復戰。」句踐既許之,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 其弟,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敗吳于囿,遂滅吳。 《戰國策》:秦假道韓魏以攻齊,齊威王使章子將而應 之,與秦交和而舍。使者數相往來,章子為變其徽章 以雜秦軍。候者言章子以齊入秦,威王不應。頃之間, 候者復言章子以齊兵降秦,威王不應,而此者三。有 司請曰:「『言章子之敗者,異人而同辭,王何不廢將而 擊之』?王曰:『此不叛寡人明矣,何為而擊之』?」頃間,言秦 兵大敗。左右曰:「何以知之?」曰:「章子之母啟,得罪其父, 其父殺之而埋馬棧之下。吾使章子將也,勉之曰:『夫 子之強,全兵而還,必更葬將軍之母』。」對曰:「臣非不能 更葬先妾也,臣之母啟得罪臣之父,臣之父未教而 死,夫不得父之教而更葬母,是欺死父也,故不敢。夫 為人子而不欺死父,豈為人臣欺生君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