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Page:Gujin Tushu Jicheng, Volume 221 (1700-1725).djvu/11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此页尚未校对

「以臨于己。」 恩義之厚。莫重于斯。

《廣揚名章》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

以孝事君則忠。

《諫諍章》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 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 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 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 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 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 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 為孝乎。

晏子

《諫下》

臣專其君,謂之「不忠」;子專其父,謂之「不孝。」事君之道, 導親于父兄,謂之「忠」;為子之道,以鍾愛其兄弟,施行 于諸父,謂之「孝。」

莊子

《人間世》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 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 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 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 之,忠之盛也。」

荀子

《子道》

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魯哀公問于 孔子曰:「子從父命,孝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孔子不 對。孔子趨出,語子貢曰:「鄉者君問丘曰:『子從父命,孝 乎?臣從君命,貞乎』?三問而丘不對,賜以為何如?」子貢 曰:「子從父命,孝矣;臣從君命,貞矣。夫子有奚對焉?」孔 子曰:「小人哉,賜不識也!昔萬乘之國,有爭臣四人,則」 封疆不削。千乘之國有爭臣三人,則社稷不危;百乘 之國有爭臣二人,則宗廟不毀;父有爭子,不行無禮。 故子從父,奚子孝?臣從君,奚臣貞?審其所以從之之 謂「孝」,之謂貞也。

淮南子

《繆稱訓》

「子之死父也,臣之死君也」,世有行之者矣,非出死以 要名也,恩心之藏于中而不能違其難也。

韓詩外傳

《君父》

齊宣王謂田過曰:「吾聞儒者親喪三年,君與父孰重?」 過對曰:「殆不如父重。」王忿然曰:「曷為士,去親而事君?」 對曰:「非君之土地無以處吾親,非君之祿無以養吾 親,非君之爵無以尊顯吾親,受之於君,致之於親,凡 事君以為親也。」宣王悒然無以應之。《詩》曰:「王事靡盬, 不遑將父。」

可於君,不可於父,孝子弗為也;可於父,不可於君,君 子亦弗為也。故君不可奪,親亦不可奪。《詩》曰:「愷悌君 子,四方為則。」

劉向說苑

《建本》

孔子曰:「行身有六本,本立焉然後為君子。立體有義 矣,而孝為本;處喪有禮矣,而哀為本;戰陣有隊矣,而 勇為本;治政有理矣,而能為本;居國有禮矣,而嗣為 本;生才有時矣,而力為本;置本不固,無務豐末;親戚 不悅,無務外交;事無終始,無務多業;聞記不言,無務 多談;比近不說,無務修遠;是以反本修邇,君子之道」 也。「天之所生,地之所養,莫貴乎人;人之道,莫大乎父 子之親,君臣之義。父道聖,子道仁,君道義,臣道忠。」賢 父之於子也,慈惠以生之,教誨以成之,養其誼,藏其 偽,時其節,慎其施。子年七歲以上,父為之擇明師,選 良友,勿使見惡少,漸之以善,使之早化。故賢子之事 親,發言陳辭,應對不悖乎耳,趨走進「退,容貌不悖乎 目;卑體賤身不悖乎心。君子之事親以積德。子者,親 之本也,無所推而不從命。推而不從命者,惟害親者 也。」故親之所安,子皆供之。賢臣之事君也,受官之日, 以主為父,以國為家,以士人為兄弟。故苟有可以安 國家利民人者,不避其難,不憚其勞,以成其義,故其 君亦有助之,以遂其德。夫君臣之與百姓,轉相為本, 如循環無端。夫子亦云:「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行成於 內而嘉號布於外」,是謂建之於本,而榮華自茂矣。君 以臣為本,臣以君為本,父以子為本,子以父為本,棄 其本,榮華槁矣。

林逋省心錄

《君親》

事親孝者,事君必忠。何以知之。良知故存,雖妻子不 能移其愛。推此以盡為臣之道。則爵祿安可易其守。 子惟知有親焉得不孝。臣惟知有君安得不忠。所謂